ID: 24266719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24)6.2数量关系(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1-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67825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数学,一年级,上册,2024,数量
  • cover
(课件网) 一、基础数量关系:构建 “总数与部分” 的核心逻辑 基础数量关系围绕 “总数” 和 “部分” 展开,是解决所有 20 以内数与运算问题的根基,主要分为 “求和”“求部分” 两类。 1. 求和关系:部分 + 部分 = 总数 适用场景:已知两个或多个 “部分数量”,求合起来的 “总数”,问题中常含 “一共、总共、合起来” 等关键词。 核心特征:数量变化是 “增加”(如 “原有 + 新增”“左边 + 右边”),运算用加法(含不进位、进位加法)。 示例拆解: 题目:小明有 5 支铅笔,妈妈又买了 7 支,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 部分 1:原有铅笔(5 支);部分 2:新增铅笔(7 支); 数量关系:部分 1 + 部分 2 = 总数(5 + 7 = 12); 运算选择:5+7 是进位加法,用转化法(7+5=12),结果为 12 支。 2. 求部分关系:总数 - 已知部分 = 未知部分 适用场景:已知 “总数” 和其中一个 “部分数量”,求另一个 “部分数量”,问题中常含 “还剩、剩下、拿走、吃掉” 等关键词。 核心特征:数量变化是 “减少”(如 “总数 - 拿走的部分 = 剩余的部分”),运算用减法(含不退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优先用 “想加算减”)。 示例拆解: 题目:一共有 13 块饼干,分给妹妹 6 块,哥哥能分到几块? 总数:饼干总数(13 块);已知部分:妹妹分到的(6 块);未知部分:哥哥分到的(?块); 数量关系:总数 - 已知部分 = 未知部分(13 - 6 = 7); 运算选择:13-6 是退位减法,想 “6 + 7 = 13”,结果为 7 块。 3. 基础数量关系对比表 关系类型 关键词 数量变化 运算方法 示例 求和关系 一共、总共 增加(部分合为总数) 加法(不进位 / 进位) 5+7=12 求部分关系 还剩、剩下 减少(总数减已知部分) 减法(不退位 / 退位) 13-6=7 二、复杂数量关系:拓展 “多步、隐藏、比较” 场景 在基础关系上,复杂数量关系需通过 “多步计算”“提取隐藏信息”“比较差值” 解决,核心是先梳理中间量或关键信息,再套用基础关系。 1. 多步运算关系:先求中间量,再求最终结果 场景 1:先加后减(先合后分) 特征:先增加部分数量(求中间总数),再减少部分数量(求最终剩余)。 示例:小明有 12 颗糖,妈妈给了 3 颗,又送给妹妹 5 颗,现在有几颗? 第一步(中间量):原有 + 新增 = 中间总数(12 + 3 = 15); 第二步(最终结果):中间总数 - 送走的 = 剩余(15 - 5 = 10); 数量关系链:原有 + 新增 - 送走 = 剩余(12+3-5=10)。 场景 2:先减后加(先分后合) 特征:先减少部分数量(求中间剩余),再增加部分数量(求最终总数)。 示例:公交车上有 15 人,下车 4 人,又上车 6 人,现在有几人? 第一步(中间量):原有 - 下车 = 中间剩余(15 - 4 = 11); 第二步(最终结果):中间剩余 + 上车 = 最终总数(11 + 6 = 17); 数量关系链:原有 - 下车 + 上车 = 最终总数(15-4+6=17)。 2. 含隐藏信息的数量关系:先找隐藏部分,再用基础关系 特征:题目中部分数量不直接给出,需通过 “同样多”“比多 / 比少” 等描述推导隐藏部分。 示例 1:“同样多” 隐藏部分 题目:商店有 18 个玩具,上午卖了 5 个,下午卖的和上午同样多,还剩几个? 隐藏部分:下午卖出的玩具(和上午同样多,即 5 个); 第一步:先求总卖出的部分(上午 + 下午 = 5+5=10); 第二步:用总数 - 总卖出 = 剩余(18 - 10 = 8); 数量关系:总数 - (上午卖出 + 下午卖出)= 剩余(18-(5+5)=8)。 示例 2:“比多 / 比少” 隐藏部分 题目:小红有 8 支笔,小明比小红多 5 支,两人一共有几支笔? 隐藏部分:小明的笔数(小红的笔数 + 多的部分 = 8+5=13); 第一步:先求小明的笔数(隐藏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