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6826

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93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 cover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光》第二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在学生明确了光与视觉的关系后,深入探究光本身的传播特点。教材通过对比学生熟悉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声音现象,引出对光传播方式的思考。核心活动是通过“卡纸小孔”实验,观察光在均匀介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并运用此原理解释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理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得多。 (3)能够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并完成“光沿直线传播”的验证性实验。 (2)学会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小孔是否在一条直线)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能够依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解释。 3. 科学态度 (1)形成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的科学态度。 (2)感受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理解“卡纸小孔”实验的原理,并能够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相关现象。 四、教学准备(工具)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雷声闪电视频、“排队看齐”等生活实例图片)、激光笔(在透明水槽中滴入几滴牛奶或粉笔末,演示光在液体中的直线传播)。 2.小组材料(每4人一组): 4张带夹子的矩形卡纸(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1张不打孔作为屏)、手电筒、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对比激疑(约5分钟) 1. 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谁能说说,什么是光源?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学生活动】回顾回答。(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光从光源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再反射进我们的眼睛) 【教师引导】光让我们看到了世界。那么,光是如何从光源跑到物体上的呢?它是怎样“传播”的? 2. 情境对比,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视频,或创设情境:“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操场集合时,你听到老师喊你的名字,却一时在人群中找不到他。或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会先听到声音,后看到人?这说明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预设:光跑得比声音快)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猜到了,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那么,光是沿着什么样的“路线”传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2. 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 新课探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约25分钟) 1. 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光可能是以什么样的路径从手电筒传播到墙壁上的?你能用箭头在纸上画一画吗? 【学生活动】个人或小组猜想,并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图。(大部分学生会直观地画出直线) 【教师引导】大家的猜想都很有道理。但科学不能只靠猜想,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2. 实验探究:光穿过小孔 (1)介绍实验材料与步骤 【教师展示】介绍实验材料:4张卡纸、夹子、手电筒。 【讲解步骤】: 1. 将三张打孔的卡纸和一张作为屏的卡纸,用夹子固定,直立放在桌面上,每张间隔约15厘米。 2. 调整三张卡纸的位置,确保三个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 3. 关闭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4. 将手电筒放在第一张卡纸前,对准小孔照射,观察纸屏上是否出现了光斑。 5. 轻轻移动其中一张卡纸(如第二张),让三个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再次观察纸屏上是否还有光斑。 (2)学生实验与记录 “光的传播”实验记录单 实验条件 我的预测 我观察到的现象 我的解释 三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