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五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十月阶段练习 化学部分 注:本老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1个正确选项)和不定向选择(1-2个正确选项),未特殊标注的为单项选择题。 第一部分 认识溶液 溶液贯穿生活与科学,溶液就在你我身边。根据你对溶液基础知识的学习,完成1~11题。 1. 氯化钠的水溶液俗称食盐水,氯化钠所含非金属元素的符号为 A. B. Al C. Na D. 2. 等质量少量物质加入等质量足量水中,形成悬浊液的是 A. 蔗糖 B. 面粉 C. 食用油 D. 白醋 3. 消毒酒精由酒精(化学式为)和水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毒酒精是纯净物 B. 消毒酒精的溶质是酒精,酒精由三种元素组成 C. 消毒酒精溶剂是水,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 条件不变,密封的消毒酒精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4. 室温下某物质的溶液,若用表示,则倒出1/3后,剩余溶液可表示为 A. v B. C. D. 5. 某温度下向100g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10gKNO3充分搅拌并恢复室温,说法正确的是 A. KNO3溶解度变大 B. 溶质质量变大 C. 溶剂质量不变 D. 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6. 如图是某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某温度下,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B. 压强一定时,溶解度: C. 溶解度比溶解度受压强影响更大 D. 由图可知,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7. 已知t℃溶解度为。如图,t℃时向两份水中分别加入,充分溶解得到甲、乙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溶液是t℃的不饱和溶液 B. 溶液质量:甲<乙 C.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 向乙中再加水,得到饱和溶液 8. 学习溶液的知识后,某同学对溶液的状态产生了兴趣。他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甲物质并充分搅拌(甲不与水反应,实验均在20℃进行)。 烧杯编号 ① ② ③ 水的质量 20 50 80 加入固体的质量 10.5 10.5 10.5 现象 烧杯底部有固体 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1)20℃,烧杯_____中一定是甲的不饱和溶液,烧杯_____中一定是甲的饱和溶液。 (2)三个烧杯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用烧杯编号排序)。 (3)为定量确认烧杯②的溶液是否饱和,将①中物质进行过滤,收集滤渣并干燥、称量,所得滤渣质量为2.5克。请据此判断20℃烧杯②中溶液是否饱和,并计算此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写出判断依据和相关计算)。_____。 9. 实验探究1:借助装置验证物质溶解过程热量变化 (1)从课堂实验获知,硝酸铵溶于水,容器外壁温度会降低。然而用右图装置实验,为硝酸铵时,a、b液面高度相同。所得结论与课堂实验不符。a、b液面高度相同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_____(写一条即可)。 调整后,同学们得到了与课堂实验一致的结论。 (2)加入的固体为氢氧化钠时,液面低于液面。说明氢氧化钠溶解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3)猜想:某“冷敷袋”的制冷原理,可能与_____(选填“氢氧化钠”或“硝酸铵”)相同。 实验探究2:探究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每组实验所用固体质量相等,均在室温进行) 现象:①固体全溶②固体几乎不溶解③固体全溶解 (4)分析:将②与③对比,可知_____(因素)能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将②与_____对比,可知溶质种类能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 (5)思考:当为下列_____时,②与④对比,不能得出“溶质种类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结论。 A. 蔗糖 B. 高锰酸钾 C. 大理石颗粒 D. 硝酸钾 10. t1℃将a、b两种固体各2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并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升温到t2℃现象如图2。(注:a和b均不含结晶水且不与水反应,图3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b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选填“M”或“N”)。 (2)从t1升温到t2,a溶液的溶质质量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图2中,烧杯b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3)可采用_____方法使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写一种即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