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云量与降水量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探究,明确“云量”是云占天空总面积的比例,掌握晴、少云、多云、阴天的云量划分标准;理解“降水量”是一定时段内天空降水在地面积聚的单位面积水层深度,知道雨量器是测定降水量的专用仪器及暴雨预警信号的分级标准。 2.科学思维:能通过“画圆分份描述云量”“分析降水量数据”等活动,初步建立“用数据描述自然现象”的思维,学会对比云量划分标准、降水量等级表及不同级别暴雨预警信号,提升逻辑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 3.探究实践:能独立完成“天空云量观察与记录”“使用雨量器模拟测量降水量”的实验,掌握雨量器的正确安置(器口水平、距地面70cm)、读数(视线与液面平行)方法,尝试制作简易雨量器并开展实际测量。 4.态度责任:激发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长期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暴雨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树立关注气象、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根据云量划分天气类型的方法;理解降水量的定义及雨量器的使用步骤;明确暴雨预警信号的四级划分标准(蓝、黄、橙、红)及对应降水条件。 2.教学难点:准确通过“画圆分份”估算天空云量比例;规范操作雨量器完成降水量测量(尤其是器口水平安置、平视读数);理解“单位面积水层深度(毫米)”这一降水量表述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天空云量示意图、雨量器实物及拆解部件、降水量强度等级表、某地一年降水量季节分布表、暴雨预警信号分级PPT;简易雨量器制作材料若干;云量观察记录表、降水量测量记录表。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彩笔;提前观察当天天空云量,记录初步印象;每组自带透明平底直筒杯、直尺、双面胶。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1.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走进教室前,大家有没有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多不多呀?谁能说说今天是晴天还是多云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晴天、多云”的直观感受(如“太阳看得很清楚是晴天”“云遮住一半天空是多云”)。 2.提出问题:师:“大家对‘晴天、多云’的判断全凭感觉,那到底有没有科学的方法区分它们呢?另外,下雨后我们常说‘下了一场大雨’,可‘大雨’下了多少,怎么才能知道具体的量呢?” 3.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何判断晴或多云”“如何测量降雨量”,如“可能看云占天空的多少”“用杯子接雨水量高度”,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云量与降水量。 (二)探究与结论(12分钟) 1.探究一:云量与天气类型 师:“科学家把‘云占全部天空面积的多少’叫做云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圆代表整个天空,把它平均分成10份,云占几份,就对应不同的天气。”展示云量示意图,讲解划分标准:“0-2份云是晴天,3-5份是少云,6-8份是多云,9-10份是阴天。” 学生实践:让学生拿出彩笔和笔记本,画一个圆代表天空,根据课前观察的当天云量,给圆涂上对应比例的颜色,并对照标准判断当天是晴天、少云、多云还是阴天,完成云量观察记录表。 小组交流:每组选1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云量图”,说说判断依据,教师点评并纠正(如“云只遮了天空1/5,对应2份,是晴天”)。 2.探究二:降水量与雨量器 师:“降水不只是下雨,还有雪、冰雹等,它们融化后的总量加上降雨量,就是降水量。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雨水没蒸发、渗漏、流失,在地面积聚的‘单位面积水层深度’,用毫米作单位。”结合生活举例:“1毫米降水量,就像地面铺了一层薄薄的水膜。” 认识雨量器:出示雨量器实物,拆解展示器口、漏斗、外套筒、储水瓶,讲解用途:“漏斗收集雨水,储水瓶存水,最后倒入量雨杯读数。”强调安置要求:“必须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