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风的形成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学生能理解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补充过来,进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建立对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关系的科学认知。 2.科学思维:通过对蜡烛加热空气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基于证据进行合理推测,如根据线香烟雾的流动判断空气的流动方向。 3.探究实践:学生经历“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规范操作实验,如正确使用蜡烛、线香等实验材料,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理解炉子“风门”的设计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空气流动的过程,进而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逻辑清晰地推理出空气流动的规律,并将其迁移应用到生活中类似“风门”等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演示实验装置:模拟房子(带侧开口的箱子)、蜡烛、线香、火柴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有暖气房间空气流动示意图、炉子“风门”示意图等。 (二)学生准备 1.实验材料:与教师演示相同的模拟房子、蜡烛、线香、火柴(每组一套,注意安全,火柴由教师统一发放)。 2.绘图工具:铅笔、彩笔、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8分钟) 1.导入:教师展示孔明灯的图片,提问学生:“孔明灯为什么能飞上天呢?”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空气与热的关系。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在我们的生活中,冬天房间里的暖气片能让房间变暖和,大家有没有想过暖气片周围的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 2.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暖气片旁边的空气受热会上升,那么这些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怎样呢?”为了更直观地探究,教师拿出模拟房子的装置,说明“蜡烛相当于房间的暖气片”,让学生猜一猜,“蜡烛点燃后,‘房子’里的空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分享猜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上升后变凉又再次下降,最后从侧下方的开口流出”;有的学生觉得“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有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从侧下方的开口流出”。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猜想用简单的图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二)探究与结论(15分钟) 1.实验操作: 教师先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点燃蜡烛和线香时要小心,防止烫伤和火灾,实验结束后及时熄灭蜡烛和线香。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点燃的线香放到装置侧面开口处,然后点燃装置里的蜡烛,仔细观察线香烟雾的流动现象,并将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完成第一次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的烟随空气流动的不同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缓缓向上或无规则飘动;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会从小孔往箱子里流动,然后流向蜡烛周围,再向上飘出。 2.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蜡烛燃烧使周围空气受热上升,箱子里原来的空间就空出来了,周围的冷空气(带着线香的烟)就会从侧开口补充进来,从而形成了空气的流动。 3.多次实验与总结: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找出实验中的相同现象,总结空气流动的过程:蜡烛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侧开口流入补充,形成持续的空气流动。并推测原因是空气受热后密度变小,会上升,而周围冷空气密度大,会流向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三)反思与评价(7分钟) 1.画空气流动情形:教师展示有暖气的房间图片,让学生画一画房间里的空气流动情形。学生完成绘图后,小组内互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