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我们来制造风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实践,初步建立“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科学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制造风的工具及其工作原理,认识风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不同工具制造风的共同点,发展初步的模型认知与因果推理能力,能基于证据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 3.探究实践: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风力装置(如纸扇、拉线风扇),经历“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能力。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培养尊重事实、乐于合作、勇于尝试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风的利弊,初步形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一核心概念,掌握几种常见工具(如纸扇、风箱、电风扇、洗耳球)制造风的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动手实践验证。 2.教学难点: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推动空气流动”这一共性机制,理解能量转化(如人力、电能转化为风能)的初步概念,并能迁移应用于自制风力装置。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纸扇、风箱、小电风扇、洗耳球、风力灭火器模型、地面吹干机;自制拉线风扇示范模型 2.学生准备:塑料瓶(小)、5cm和30cm竹棒各1根、细线(约50cm)、雪糕棒、白乳胶、打孔器、剪刀、安全刀片;科学记录本、铅笔;课前收集:生活中制造风的工具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一段夏日炎热的视频,提问:“天气这么热,你最希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风就好了”。 接着展示洗耳球、风箱、电风扇等图片,提问:“生活中,人们用哪些方法制造风?它们是怎么让空气动起来的?”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记录初步猜想,如“扇子扇动就有风”“吹风机通电就有风”等,板书关键词。 (二)探究与结论(12分钟) 1.观察与体验 分组发放纸扇、洗耳球、小型电风扇(电池供电),引导学生操作并感受风的产生。教师提问:“当你扇动纸扇时,手有什么感觉?风从哪里来?”“按压洗耳球时,空气是怎样出来的?”“电风扇为什么能转动?” 2.归纳共同点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工具虽然不同,但都能制造风,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与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在推动空气,使空气流动起来,从而形成风。 板书核心结论:风=空气流动。 3.拓展认知 简要介绍风力灭火器、地面吹干机等专业工具,说明其通过强力气流实现灭火或干燥功能,强化“推动空气”这一本质。 (三)反思与评价(8分钟) 1.聚焦机制 提问:“纸扇靠人手扇动,风箱靠推拉把手,电风扇靠电力驱动———它们为什么都能产生风?”引导学生归纳: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让空气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就形成了风。 2.提炼共性 总结:不同的工具都是通过(推动空气流动)制造出风的。 强调:力(人力、电力等)转化为空气的动能,从而产生风。 3.科学辩论会 组织“可爱又可恨的风”小辩论: 正方:风的好处(乘凉、发电、传播种子、吹干衣服) 反方:风的坏处(寒冷、摧毁房屋、掀翻船只、引发沙尘暴)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风,也要防范风的危害。 (四)应用与迁移(10分钟) 动手制作:拉线风扇,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拉线风扇: 1.加工塑料瓶,在瓶盖和瓶底打孔;2.雪糕棒打孔,固定在长竹棒上做扇叶;3.侧面打孔,穿线并系在短竹棒上;4.长竹棒穿过瓶身固定,缠绕细线后拉动短竹棒,使扇叶转动。关键提问:“拉动细线时,什么能量转化成了风的能量?”(机械能→风能) 鼓励学生测试效果,调整扇叶角度,体验“制造风”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