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手工造纸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初步了解纸是由植物纤维(如废纸中的纤维)经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制成的,认识到造纸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解材料的特性与其用途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思维:在设计和实施造纸方案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能根据实验现象(如纸的厚薄、平整度、结实程度)反思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初步形成基于证据的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从废纸到纸浆再到成品纸的完整过程,掌握手工造纸的基本方法。在小组合作中,经历“问题—设计—操作—反思—改进”的探究流程,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态度责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节约用纸、废纸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培养耐心、细致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手工造纸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流程,能动手完成简易造纸操作,并能初步评价自己所造纸张的质量。 2.教学难点:理解“纤维重组”是造纸的核心过程,掌握抄纸环节中如何控制纸浆均匀分布以获得平整、轻薄的纸张;同时,能结合实践反思流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改进方案。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造纸示范视频、甲骨、竹简、丝帛、现代不同种类的纸、废纸、水盆、捣棒、纱网、毛巾、托盘等、评价记录表。 2.学生准备:废纸、水杯或小水盆、筷子、纱网、干毛巾、托盘、小剪刀、记录本和笔、水彩笔或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1.情境导入:教师展示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等古代书写材料的图片或实物,提问:“在没有纸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记录文字和知识的?这些材料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笨重”“难写”“昂贵”等缺点。 2.引出主题:“后来,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让书写变得轻便又便宜。那么,纸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呢?”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或想象,大胆猜想造纸的可能步骤。 3.聚焦任务:“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工匠,用身边的废纸,亲手造一张纸!你觉得要把废纸变成纸,需要哪些关键步骤?”(引导学生初步想到“泡软”“捣碎”“摊平”“晾干”等环节) (二)探究与结论(20分钟) 1.设计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提示和教师引导,讨论并设计本组的手工造纸方案。明确所需材料、操作步骤及分工。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与卫生。 2.动手操作: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造纸实践: ①浸泡捣碎:将废纸撕成小片,放入水中浸泡5分钟,再用筷子或手反复捣压,使其初步纤维化;②搅拌:将碎纸与水充分混合,搅拌成均匀的纸浆;③抄纸:用纱网从纸浆中轻轻捞起一层薄薄的纤维,使其均匀分布在网面上;④脱水晾干:用干毛巾覆盖在纸浆上,轻轻按压吸去水分,然后小心揭下湿纸,放在通风处晾干。 3.观察记录: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纸浆状态、抄纸时的厚度、脱水后的平整度等,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4.初步结论:各组展示刚成形的湿纸(或已晾干的纸),讨论:“我们造的纸怎么样?它和我们平时用的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手工纸可能存在“厚薄不均”“有孔洞”“容易破”等问题。 (三)反思与评价(8分钟) 1.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最终晾干的纸张,并尝试用铅笔在上面写字,测试其书写性能。 2.交流体会:学生分享造纸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如:“手工造纸有趣吗?最难的一步是什么?”“我们造的纸为什么不太结实?” 3.反思改进:引导学生从操作细节反思问题根源。例如:“纱网的格子太大,导致纤维分布不均,纸变粗糙”;“打浆不够充分,纤维没有完全散开,纸张容易断裂”;“抄纸时动作太快或太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