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八课第一框《坚守公平》 1.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 《坚守公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一框题内容。本单元以“责任 ”为核心,按照“认知责任—捍卫价值—践行担当 ”的逻辑递进,第八课聚焦“维护公平正义”,是学生理解“为何要担责 ”“如何担好责 ”的关键环节。本框《坚守公平》作为第八课首框,承接第七课“ 自由平等 ”的价值引导,开启“正义 ”的深化探讨,重点引导学生从“认知公平 ”到“学会维护公平 ”,为下一框“守护正义 ”奠定实践基础,也为第九课“奉献社会 ”提供社会环境认知支撑。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庞众望事件所体现的教育公平,体现了我国在促进公平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理念的信心。 道德修养:通过对蛋糕分配,体现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公平待人的道德品质,做到处事公道、尊重他人权益,以道德力量推动公平的实现。 法治观念:通过对那尔那茜事件的分析,体现了公平是法律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增强依法维护公平的意识,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平行为。 健全人格:通过故事续写,体现了学生要学会以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人和社会现象,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责任意识:通过故事续写和情景演绎,体现了坚守公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主动维护公平,为促进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蕴含价值观念: 公平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每个人都有责任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公平;维护公平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权利的捍卫。 2.学情分析 (1)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八年级学生已通过生活经验对“公平 ”有朴素认知,但认知多停留在直观感受层面;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第七课,为本框的衔接提供了基础。 (2)学科能力水平 学生具备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小组讨论经验,但在复杂情境中仍存在思维片面性,需要教师引导深度思考。 (3)兴趣与发展需求 学生对“身边的不公平现象 ”有较高关注度,渴望了解“如何改变不公平”,但对“个人行动的有效性 ”存疑。 (4)发展路径 引导学生从“认知 ”到“情感共鸣 ”再到“行动意愿 ”的转化。 3. 目标确定 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内容, 结合课本实际, 参考教师用书,并依据学生学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公平的基本内涵,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努力追求和捍卫公平。 2. 提升对公平与非公平的辨别能力,提升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守公平的能力,敢于对不公平的行为说“不 ”,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 3. 认同维护公平是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懂得法律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平的内涵、公平的价值、如何维护公平。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是相对的,公平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蛋糕分配 ” 游戏:教师展示一个纸质/黏土“蛋糕模型 ”,假设这是班级本月获得的荣誉蛋糕,需要分配给班级里的三类同学— ①成绩排名前 5 的学霸②有特长的才艺生③普通但努力的默默努力者。 提出问题:你会依据什么分配蛋糕呢?并说明原因,邀请其他同学评价是否合理。 提问引导:从大家对蛋糕分配方案的讨论中,我们能看出对公平的不同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平?我们又该如何坚守公平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坚守公平》,探寻公平的真谛。 思考蛋糕如何分配更公平,同时并对分配方案做评价,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具象化的“蛋糕分配 ”情境,将抽象的“公平 ”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决策问题,激活其对“公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