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郧县人 D. 北京人 2.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这一材料描述的是( ) A. 发现北京人的过程 B. 北京人的身体特征 C. 北京人的生产工具 D. 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3. 唐山博物馆2021年1月举办了“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物展》,期间展出了大量北京人遗址内发现的遗物和遗存,如果我们去参观可以看到很多( )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陶器 D. 弓箭 4. 发现于1930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如下图)。这表明山顶洞人( ) A. 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B. 已开始栽培粟和黍 C. 已经具有审美观念 D. 已会制作乐器骨哨 5. 下列图片文物共同反映了( ) 这三种远古人类都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B. 这三种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 C. 这三种远古人类都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 这三种文物都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 6. 如图是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于1959年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复原头像,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制作这一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遗址中的各类石器 C.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7. 某班设计了以“探寻中华文明辉煌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图片用来探究半坡居民生活的是( ) ①周口店出土的头盖骨化石 ②陕西西安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④浙江余姚出土的猪纹陶钵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 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 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9.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房屋大致都是黄土层上挖掘半地下穴,上覆支柱撑起的涂泥屋顶。长江流域的房屋则是四壁立柱,编扎竹片竹竿,里外涂泥,成为编竹夹泥的建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民( ) A. 能因地制宜建造房屋 B. 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C. 会制作精美磨制石器 D. 很早具备爱美的意识 10.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11. 王林同学在陕西某远古人类遗址进行了研学活动,下面是他找到的相关资料,据此说明半地穴式房屋( ) 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A. 是长江流域的典型建筑 B. 因地制宜适应自然条件 C. 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 D. 对窑洞建造产生重大影响 12. 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 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 D. 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13.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收录了各地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 ) A. 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 B.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C. 春秋战国的战争场景 D. 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14. 下图是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刮削石器。据此可推知北京人( ) A. 保留着猿人的特征 B. 会制造和使用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