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进步之旅 一、选择题(本题每小题2分共3小题共60分) 1. “林公忧国难,华夏患民暗。亮剑倾鸦片,扬威见赤心。”这首诗里提到历史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黄海海战 C. 廊坊之战 D. 武昌起义 2. “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国家 B. 使闭关锁国政策完全破灭 C.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意志 D.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棉纱的船队来到中国,船队可以进行通商贸易的地点是( ) A. 重庆、上海 B. 苏州、杭州 C. 广州、厦门 D. 福州、沙市 4. 这种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严重困扰着道光皇帝。据统计,1820—1840年,清朝外流白银在1亿两左右,这使清朝国库严重空虚,扰乱了清朝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道光皇帝召林则徐进京商讨解决的办法。材料中“这种现象”指的是( ) A.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B. 清军战斗力的下降 C. 鸦片走私贸易猖獗 D. 英军骚扰沿海地区 5. 马克思指出:“19世纪中期,俄国作为,帮凶,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如果说《南京条约》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条约》则震撼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C.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 1860年的10月,一位英军中校在日记中写道:“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他记载的是( ) A. 南京大屠杀 B. 火烧圆明园 C. 义和团运动 D. 黄海大战 8.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但是清政府还是盲目地以‘天朝’自居,除了镇压国内起义之外,根本没有重视去缩小和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清政府战术的失误 B. 美俄联军力量强大 C. 清朝缺乏战争自省 D. 清军人数处于劣势 9. “凡分田照人口……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丰荒相通。”这段话应该出自( ) A. 《资政新篇》 B. 《海国图志》 C. 《论持久战》 D. 《天朝田亩制度》 10. 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外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加上禁止鸦片进口,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英、法两国跟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随即支援清军对付太平天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B. 湘军围困 C 内部矛盾 D. 武器落后 11.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其中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组织的事件是( ) A. 永安建制 B. 北伐西征 C. 定都天京 D. 天京事变 12. 鸦片战争后,清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表面上看它的性质仍是农民战争但从其革命范畴看已超出旧式农民战争,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 承担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C. 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战争 D.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3.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