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4522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317076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潼关 学习目标 1. 积累“簇”“束”“犹嫌”等关键词语,理解拟人手法(“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把握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2. 通过分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的空间感与“马蹄声碎”的动态感,体会诗人对壮阔山河的感知;结合背景理解诗句中“冲决束缚”的象征意义,培养联想与思辨能力。 3. 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意境,品味“不解平”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尝试用文字描绘边塞风光。 4. 了解谭嗣同维新变法前的心境,体会近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理解古典诗词中“山河喻壮志”的文化传统。 新课导入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自古就是军事重地。这里发生过众多著名战役,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跟随诗人谭嗣同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潼关》,领略潼关独特魅力。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作者及背景介绍 少年谭嗣同 光绪六年,谭嗣同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其影响下,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兴趣,受到爱国主义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反感传统的诗文八股,曾写下“岂有此理”。 可以说,他少年时期就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 作者及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谭嗣同写下《潼关》这首诗,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 在这里,他饱览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作者及背景介绍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艰难时期,列强肆意欺凌,国家软弱无力。14岁的谭嗣同虽年纪小,但已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途中,就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 当他看到潼关的壮阔山水时,感觉这山水如同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于是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气势非凡的诗篇。 朗读诗歌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一、二句用沉缓的语调读,表现出潼关的雄壮与寂寥。   第三、四句写“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的连绵起伏之状,应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 朗读诗歌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 逐句解析 1. “终古高云簇此城” “终古”意思是久远,“簇”是簇拥。这句诗描绘了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簇拥着潼关古城的画面。一个“簇”字,赋予高云生命,紧紧围绕着潼关,给人潼关被层层守护、雄伟壮观之感。 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这里写高云簇拥古城,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通过描写高云簇拥古城,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又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理解诗歌内容 2. “秋风吹散马蹄声” 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把细碎的马蹄声都吹散了。这里通过秋风和马蹄声,进一步衬托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秋风呼啸,马蹄声细碎,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