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4557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292991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39张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山河作证,青春绝唱 ———谭嗣同《潼关》生命诗篇品读会 一、教学目标 了解谭嗣同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潼关》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营造、修辞手法等 01 02 03 04 谭嗣同少年时先后师事欧阳中鹄等浏阳学者。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 反对新政并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为变法献身,英勇就义,终年33岁。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主张变法图强,提倡新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时代背景 背景介绍 《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所作,当时他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壮阔山水所震撼,欣然命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旧制度的批判。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终古:副词,表久远。 高云:高空中的云。 簇:聚集。 此城:即潼关。 秋风:即西北风,因秋季时令而得名。 蹄声:马蹄发出的声音。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河:此处特指黄河。 大野:广阔的大原野。 束:约束。这里指的是黄河受山势和关塞的约束,显得狭窄。 山入潼关:此处的“入”是相对的,意指“似入”,并不是真的进入潼关内。 解:懂得,知道。平:平坦。这里是指不知道什么是平坦,意味着山势陡峭,绝壁起伏。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整首诗用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冲破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首句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次句则以秋风和马蹄声增添了动感,而三四句则突显出黄河的浩渺以及潼关山峦起伏的壮丽景象。全诗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2、内容概览 整体感知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环绕在这座古城周围,秋风常常带着马蹄声飘散在各个角落。 原文: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滚滚的黄河之水涌向了辽阔的原野还嫌过于约束,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进入潼关也完全不知道何为平坦。 问题1:《潼关》的作者是谁? 文本探究 答案1:《潼关》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谭嗣同。 答案2:《潼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问题2:《潼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3:《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本探究 答案3:《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河水如此“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河流冲击着高山峡谷,奔腾而下,一往无前的壮阔气势。 问题4:《潼关》一诗中哪个词能够表现出黄河的“动感”?为什么? 文本探究 答案4:《潼关》一诗中“奔”一词表现出黄河的“动感”,河水冲击着巨石,一往无前地奔流而过,表现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美之景。 问题5:《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中的“解”字能否换成“懂”?为什么? 文本探究 答案5:《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中的“解”字不能换成“懂”,因为“解”字在这里有“懂得”、“明了”之意,与下句“犹嫌束”一起表达了作者冲破牢笼、渴望自由的急迫和强烈的感情;而“懂”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问题6:从《潼关》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文本探究 答案6:从《潼关》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对束缚的不满,对壮志难酬的激愤,对黄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