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5267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素材

日期:2025-11-0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00次 大小:314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学年,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 cover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目 录 第七单元 20 古诗三首 鹿柴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21 大自然的声音 22 读不完的大书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 20 古诗三首 鹿柴(王维) 诗句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生字词积累 会认字:柴(zhài)、返(fǎn)、景(jǐng)、苔(tái) 会写字:柴(zhài,部首:木,组词:鹿柴、柴门);返(fǎn,部首:辶,组词:返回、往返);景(jǐng,部首:日,组词:景色、光景);苔(tái,部首:艹,组词:青苔、苔藓) 重点字词解析 空山:空旷的山林(并非 “没有山”,而是突出山林的幽静,无人活动的氛围)。 但闻:只听见(“但” 表转折,强调 “不见人” 却 “闻人语”,以声衬静)。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 通 “影”,指光影,体现时间是傍晚)。 复照:再次照射(“复” 突出光影的动态,从 “入深林” 到 “照青苔”,画面有层次)。 诗句解析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以 “不见人” 写山林的 “空”,用 “闻人语响” 的声音反衬环境的 “静”,形成 “有声衬无声” 的效果,让幽静的山林更显空灵。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描写夕阳余晖穿透深林、洒在青苔上的画面,“入”“复照” 勾勒出光影的移动,从 “深林” 到 “青苔”,聚焦细微之处,展现山林傍晚的静谧与柔和。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空旷山林中 “闻人语”“照青苔” 的细微景象,营造出幽静、空灵的氛围,表达了对山林静谧之美的喜爱,以及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 望天门山(李白) 诗句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字词积累 会认字:断(duàn)、楚(chǔ)、至(zhì)、孤(gū)、帆(fān) 会写字:断(duàn,部首:斤,组词:中断、断开);楚(chǔ,部首:疋,组词:楚江、清楚);至(zhì,部首:至,组词:至此、至少);孤(gū,部首:子,组词:孤单、孤独);帆(fān,部首:巾,组词:风帆、帆船) 重点字词解析 中断:从中间断开(形容天门山被楚江劈开的雄伟形态,突出山势险峻)。 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属楚国,故称 “楚江”,点明河流名称)。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回” 描写江水因山势阻挡而转弯的动态,体现水流的湍急与有力)。 相对出:相对着出现(“出” 赋予青山以动态,仿佛青山主动向诗人 “走” 来,凸显山势的挺拔)。 日边来: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日边” 极写孤帆的遥远,增添画面的壮阔感)。 诗句解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前句写 “山”——— 天门山被江劈开,显雄伟;后句写 “水”——— 江水东流回旋,显磅礴,山水相映,展现天门山一带的壮丽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从 “青山相对出” 的近景,到 “孤帆日边来” 的远景,动静结合(青山 “出” 是静中显动,孤帆 “来” 是动态),既写山势的挺拔,又写江面的开阔,画面气势恢宏。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被楚江劈开、江水回旋、青山对峙、孤帆驶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乘船游览时的豪迈心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诗句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字词积累 会认字:潋(liàn)、滟(yàn)、蒙(méng)、妆(zhuāng)、宜(yí) 会写字:潋(liàn,部首:氵,组词:潋滟);滟(yàn,部首:氵,组词:潋滟);蒙(méng,部首:艹,组词:空蒙、迷蒙);妆(zhuāng,部首:女,组词:化妆、淡妆);宜(yí,部首:宀,组词:相宜、适宜) 重点字词解析 潋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