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构建 “物质性质决定用——— 认知体系的关键环节。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七个维度展开,力求打造一节 “实验探究为主、生活联系紧密” 的化学课堂。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位于教材 “金属与金属材料” 单元的核心位置,前承 “金属的物理性质与用———,后启 “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连接物质性质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从知识逻辑来看,本节课通过探究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为后续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本质奠定实验基础;从学科素养来看,学生通过设计与操作实验,能提升 “证据推理”“实验探究” 等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建立 “性质决定用——— 的化学思维,符合新课标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理念。 教材内容编排 教材以 “生活中的金属制品” 为切入点,先通过回忆铁、铝与氧气的反应引入课题,再通过三组递进实验(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稀盐酸 / 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初步渗透 “不同金属化学性质活泼程度不同” 的认知。内容编排遵循 “感性体验→实验探究→理性总结” 的认知规律,既注重实验现象的直观呈现,又强调知识的逻辑推导,符合八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二、说学情 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两方面基础:一是生活经验,熟悉铁锅生锈、铝锅耐腐蚀、铜制品久置变绿等现象,对 “金属能与某些物质反应” 有感性认知;二是化学知识,已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如铁、镁与氧气的反应)、酸的通性(如盐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如药品取用、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具备开展探究实验的初步能力。 认知难点与不足 学生的核心困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 “不同金属反应剧烈程度差异” 的本质原因理解不足,易混淆 “反应现象” 与 “性质活泼性” 的关联;二是实验设计与变量控制能力较弱,如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可能忽略 “酸的浓度、金属的颗粒大小” 等无关变量;三是对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的微观过程(如原子的置换)缺乏具象认知,难以理解 “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但不能置换出硫酸锌中的锌” 的本质原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常见金属(铁、铝、铜、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产物,写出镁、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e{2Mg + O_{2}\xlongequal{点燃} 2MgO}\)、\(\ce{3Fe + 2O_{2}\xlongequal{点燃} Fe_{3}O_{4}}\)); 能通过实验区分金属与稀盐酸 / 稀硫酸的反应差异(如镁、锌反应剧烈,铁反应缓慢,铜不反应),知道 “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能描述铁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初步理解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 “金属与氧气反应对比”“金属与酸反应速率比较” 两组探究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现象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 “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为什么铁制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培养 “基于实验现象推导物质性质” 的逻辑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 “金属活动性比较” 的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 “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耐腐蚀”“钛合金用于航空航天” 等实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