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2172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日期:2025-11-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83442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3),高中,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堂导入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 (2)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①礼乐制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礼乐制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③面对礼崩乐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实际上就是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仁”和“礼”,成为以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儒家 孟子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荀子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秦汉时期 (1)秦朝: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 一、中华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