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6554

第21课《创造宣言》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184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答案
  • cover
第21课《创造宣言》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伤(zhōng) 豢养(huàn) 鲁钝(dùn) 遁词(dùn) B. 懦夫(nuò) 灌溉(gài) 遭遇(zāo) 屋檐(yán) C. 懒惰(duò) 樵夫(qiáo) 崇拜(chóng) 创伤(chuàng) D. 屋檐(yán) 单调(diào) 镰刀(lián) 参天(cā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塑像 繁植 走投无路 众叛亲离 B. 屋檐 飞禽 不攻自破 画龙点晴 C. 鲁钝 懦夫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D. 灌溉 懒堕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有创造的能力。 B. 他的理由站不住脚,在大家的质疑下不攻自破。 C. 我们要崇拜权威,不能对他们的观点有任何质疑。 D. 即使身处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也要保持创造的勇气。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创造宣言》的作者是陶行知,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B. 文章开篇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C. 作者认为“创造”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普通人无法做到。 D.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感染力。 5. 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如列举玄奘、哥伦布等人的事例,证明创造需要勇气。 B.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创造”与“破坏”对比,突出创造的重要性。 D. 文章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6. 填空。(6分) (1)《创造宣言》的作者是_____,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家、_____家。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 结合课文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_____ 8. 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4分) 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课内精读(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3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9. 节选部分主要批驳了哪两种错误观点?(4分) _____ 10. 作者列举曾参、慧能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 11. 如何理解“绝望是懦夫的幻想”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 12. 文中引用歌德的名言和古语“穷则变,变则通”,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 13. 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 (二)拓展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14-17题。 谈创新 杨振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有坚实的基础,需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不懈追求的毅力。 创新需要坚实的基础。任何创新都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