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二首》教案 第1课时《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背诵《登鹳雀楼》。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背诵《登鹳雀楼》。 2.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程 1.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美景数不胜数。这个单元我们要跟着书本去旅行。 2.导入课题: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是山西的永济市。看,这里有一座很高的楼,叫“鹳雀楼”。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这节课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去旅行,一边读诗歌,一边赏美景。(板书:登鹳雀楼) 3.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4.明确学习目标: ①认识“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背诵《登鹳雀楼》。 ③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④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二、诵读感知,声韵传情 1.情境听读 播放《登鹳雀楼》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依和欲(yī和yù是整体认读音节)”“尽(jìn是前鼻音)” “层(céng是后鼻音,不要读成cén)”。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dēng táng yī jìn yù qióng céng 登 唐 依 尽 欲 穷 层 点拨: (1)字理识字:出示“登”的甲骨文,上面的部分就像两只脚的样子,指的就是双脚;中间的是“豆”,表示装食物的高脚盘;下面的是双手。这个字就像双手捧着装满粮食的器具,走上祭台敬献神灵。“登”的本义就是指从低处到高处。 (2)熟字减偏旁识字:大家都喜欢甜甜的“糖”,糖-米字旁=唐。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无数朝代更迭,唐代就是其中之一。 (3)熟字加偏旁识字:“依”“欲”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人字旁+衣=依,谷字旁+欠=欲;穷是上下结构的字,穴字头+力=穷。 (4)组词识字:“尽”是“穷尽,完”的意思,可以组词“尽头、尽力”。 (5)图片识字:“层”,组词“一层”,可以借助图片识记。 过渡:在正式理解这首古诗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吧! 4.诗人简介 老师出示课件:王之涣,字季凌,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板书: 唐 王之涣) 5.解读诗题 引导:诗题“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登是登上的意思,“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提问:同学们对鹳雀楼的了解有多少呢? 点拨:鹳雀楼,因为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鹳雀楼高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唐宋有许多名人志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过渡: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会看到哪些景物,诗人内心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去寻找答案吧! 三、赏析诗意,哲思启迪 (一)赏析诗意 1.借助插图感诗意 1.引导:同学们,我们随着诗人登上鹳雀楼能看到怎么样的美景呢?请同学认真读读这首古诗,观察《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插图都有哪些景物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