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57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2083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30课
  • cover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感知诗歌基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品读,理清诗歌结构,拟写小标题,品析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体察一个穷困诗人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 品读,理结构,赏语言。 【学习难点】 诵读,知背景,悟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互动,读诗歌,引课题。 成都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双流也不例外。老师在咱们棠湖公园溜达了一圈,发现几乎每个角落都有诗文流淌:温庭筠、陆游、范成大、朱熹、杨万里、元好问……听说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会到蜀地来。难怪清代文人李调元说,自古诗人例到蜀。 老师我来自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陕西宝鸡。第一次来这里,我也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希望你们喜欢。(大屏幕出示,老师朗读)你从老师的这首拙作里,发现了哪些与成都相关的信息?(生自由说) 成 都 行 田 玲 蜀州海棠醉武侯,青城丹梯天下幽。 都江龙水沃天府,永陵翠荫思古愁。 浣花溪畔圣犹在,宽窄巷口月如钩。 澄濯锦江图画里,追梦双流更何求? (预设:学生说到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就可以引导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当年杜甫草堂发生的事情,探求诗人的精神境界。 (板书课题及作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大屏幕同步显示课题) 【设计说明】因为与学生不熟悉,所以才从成都说起,从双流说起,从棠湖公园的诗说起,再自然地引出自己写的诗,一是与学生拉近距离,产生亲近感;二是由诗中成都名胜古迹中的浣花溪自然导入新课学习;三是让学生知道诗歌并不是那么难学难写的。 二、朗读,知内容,提问题。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大屏幕显示:1.读准字音。2.读对节奏。) 2.请一名同学朗读,大家仔细听,看他的读音和节奏是否准确。 (1)读音,强调动笔标注。 (2)节奏,七言,二二三,四三;九言,二二二三或四二三。 (3)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形式,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音准,节奏对则在表扬时提一下节奏,加以肯定,对于歌行体,学生没说,则不强调) 3.教师范读:听音准,听节奏,听语气。 (大屏幕显示:1.读准字音。2.读对节奏。3.读出语气。切换,配乐朗诵) 4.齐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够注意语气更佳。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基本读熟全诗了,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的诗句理解问题,随机解决。) (预设: 1.作为古代诗歌,句子长短不一,还不工整,看起来没有条理。 2.茅屋都被风吹破了,为啥还歌? 3.和我们以前学的诗歌不同。 4.孩子们只是抱走了茅草而已,杜甫为啥说他们是盗贼?是不是太严重了点? 5.杜甫自己穷困潦倒,为啥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键的问题,老师补充) 【设计说明】这里主要让学生朗读,因为如果不读,学诗就只会停留在学生没有体验、没有感悟的基础上,而只是教师的一味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也许看起来很精彩,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所以,让学生通过阅读首先发现问题,如果一些教学的重点问题学生没有发现提出来,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作为教学的内容。 三、品读,理结构,赏语言。 同学们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这节课就来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理一理诗歌的结构。 可以从事件、场景、表达方式三个角度梳理层次,然后给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