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在这里陈述了诸葛亮的哪些史实? “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哪些人?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一心想做宰相,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写作背景 问题:既然诗歌重在写人,那么,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其一:“森森”,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奠定景仰的感情基调。 其二:碧草映阶,自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空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是独自,“空”是白白的,徒然的。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茏,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做铺垫。 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那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挖掘二者连接点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人物 角度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稷契,志在匡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 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想感情: A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B.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 C.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 D.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鞭挞,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的讽刺。 怀人伤己 分 类 怀古伤今 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型 同病相怜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