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关键词,能断句、译文意、复述故事。 2. 用“读译品悟”法学文言,借赏析与资料提升理解能力。 3. 感悟知音友情与音乐魅力,升华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 1. 掌握关键词含义,准确划分节奏,流利朗读并疏通文意。 2. 通过伯牙与钟子期的对话,体会“知音”的核心内涵(相互理解、精准共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决绝举动背后的情感逻辑(失去知音的悲痛与对友情的执着)。 2. 由个人友情的“知音”,升华到国家间“文明互鉴”的“大知音”理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高山流水》古琴曲音频、伯牙鼓琴插画、太空探测器搭载音乐的资料图、中外友好交往案例(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教学流程 (一)特色情景创设:“听曲识意,寻‘知音’”导入 1.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片段(30秒),提问引导:“同学们,仔细听这段音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大山、流水、安静的画面等)。 2. 教师小结:“这段曲子叫《高山流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曲之一。两千多年前,有一位琴师弹出这段曲子时,只有一个人能精准听懂他的心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一曲觅知音’的动人故事。” 3.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指导“鼓”的含义(“鼓”在这里是“弹奏”的意思,不是“打击”)。 (二)任务驱动:分层探究,读懂“知音”故事 任务一:读准节奏,疏通文意———入门懂其文” 1. 初读正音: 师范读课文,强调易错读音:“哉(zāi)”“巍(wēi)”“汤(shāng)”“弦(xián)”,用生字卡片巩固。 生自由朗读2遍,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2. 再读断句: 出示无节奏标注的课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语感划分节奏,重点指导: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最后一句断句,明确“无足”是“没有值得”,“复为”是“再为(谁)”,避免误读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全班齐读,确保节奏准确、停顿恰当。 3. 疏通文意: 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圈出不懂的词;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师聚焦关键词讲解(结合课前问题库): 志:心志、情志(不是“志向”) 善哉:赞美之词,“好啊” 少选:一会儿、不久 破:摔坏;绝:断绝(“破琴绝弦”即砸毁琴、弄断弦) 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教师补充完善,确保全员理解基本情节。 任务二:品析对话,感悟共情———深读知其意” 1. 聚焦“知音”证据: 提问:“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证明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引导找出核心句:“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必得之”)。 对比分析伯牙的“志”与钟子期的“评”: 伯牙的“志”(心中所想) 钟子期的“评”(所听所感) 关键词赏析 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高耸庄严 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汤汤:浩大湍急 讨论1:“钟子期的评价为什么能体现他是‘知音’?”(预设:不是泛泛赞美,而是精准捕捉伯牙的心境,用“巍巍”“汤汤”具象化琴声的意境,与伯牙的“志”完全契合)。 讨论2: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中还会想到什么呢?钟子期又会如何评价呢?(预设:少选之间,而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2. 探究“绝弦”深意: 提问:“钟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他要‘破琴绝弦’,而不是把琴封存起来?”(结合课前问题13,引导理解:封存是“暂时不弹”,破琴绝弦是“彻底断绝”,体现失去知音后的悲痛与绝望———无知音,弹琴无意义”)。 品味关键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引导体会情感:对知音的珍视、失去知音的孤独与悲痛。 3. 情感朗读:分组朗读“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三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