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9445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0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2866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山东省,次月,答案,试卷,历史,第一
  • cover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抽测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30分) 1. 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若外国游客想实地参观该遗址,应前往的省份是( ) A. 陕西省 B. 北京市 C. 云南省 D. 浙江省 2. 北京人遗址前后发掘出土6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 ) A. 地处黄河流域 B. 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C. 内涵非常丰富 D. 为研究原始农业起源提供了证据 3.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原始农业出现 B. 旧石器时代来临 C. 私有制的出现 D. 早期国家产生 4. 农业产生后人们筑屋定居。下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两种房屋复原图,其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经济发展 C. 社会风俗 D. 审美观念 5. 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代表是( ) A.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B. 舞阳贾湖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6.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 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D. 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7.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8.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9. 下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 黄帝 B. 舜 C. 禹 D. 启 10.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含义是 A.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 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11.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实行民族压迫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残暴统治 D. 加强思想控制 12. 西周时期以王畿一带周王室所用方言为标准音,即“雅言”。及至战国时期,雅言的标准音地位丧失,各诸侯国“言语异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分封制度确立 B. 经济发展不平衡 C. 诸侯势力衰落 D. 周王室地位下降 13. 某一历史人物任用贤能之士为相,大力改革内政,积极发展生产,强化训练军队,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威震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首位称霸的诸侯国君。材料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 A. 齐桓公 B. 宋襄公 C. 越王勾践 D. 楚庄王 14.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战争和冲突中,找到了“和戎”和订立盟约的解决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