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第一、二单元觉醒小卷 满分: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江苏连云港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 文学。正如《包身工》所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 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借用文学的形象性来描绘这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进而产生激动 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②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首先关心的是报告的事实内容。他们只要事实,只要真 相。作者可以而且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这些必须寓于事实之中。作者 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对 象里面,这样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你不能不哭泣, 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 ③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 真实外,还必须以情动人,提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和一切文学形式一样, 报告文学同样需要想象的翅膀: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幽默讽刺,议论纵横,等等。 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真实性和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 得拘谨,相反,他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 的抒情等表现手法,发挥比喻、借代、幽默等修辞技巧,来生动地描绘色彩鲜明的生活 图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④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报告文学数量是 逐渐增多了,但整个说来,这种体裁尚处于萌芽阶段,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 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包身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 起极大反响。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 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 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 的。 (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1.1.5 材料二: ①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如何让世界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让外国了解中国、理解中 国?这需要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其实,即使单一地从文学角度讨论如何讲好中国 故事,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②真实的中国是立体、多面、多维的,这要求作家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也要从多 个视角来真实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有多种讲法,不同的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的视角和方 法也是千差万别,作家的职责和使命便是努力用最适宜的讲述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在 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看来,“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用 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 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与优长”。 ③“国家叙述”与“个人叙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已经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中具有典 型意义的写作风格。“国家叙述”又被称为国家叙事,“国家叙事即为叙述者站在国家的 高度、立场和全局把握书写题材,采用宏大叙事进行书写”。中国故事有大有小,对于 体量较小的故事,我们可以选择个人叙事的立场,但若是要呈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 程,或是讲述某一重大项目、重大事件,以“小我”来呈现会有其局限性,因此,宏大的 “国家叙述”更适合对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的表现和讲述,这也是报告文学独特的优势之 一。 ④以作者个人身份切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