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 真题觉醒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 ,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 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 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 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 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 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 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 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 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 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 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 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 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 使童子变孟贲之意 ,孟贲怒之,童子操 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 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 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 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 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 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答案】 CEH(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是秦国不能攻打魏国的原因。 先看A处,此处好像可以断开;往后看,B处似乎也可以断开,“魏君贤”“魏君贤人”均 可独立成句;再往后看发现若在A处或B处断开,后面的“是礼”就没法安排了,很明显 “魏君贤人是礼”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是”在句子中作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礼, 名词作动词,礼待。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魏君礼贤人”。这种句式很常见, 我们熟悉的成语“唯才是举”“唯命是从”均属于这一句式。所以A、B处不断开,C处断开。 D处,若断开,前面的“国人”表意不明,不能单独成句;若不断开,“国人称仁”可译为 “国中的人称颂他有仁德”,句意完整,故D处不断开,E处断开。还剩一处,F处,“上 下”不能单独成句,F处不断开。G处,“和合”意思是和睦同心,“上下”与“和合”构成主 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G处不断,那只剩下H处,H处断开。再检查一下,“未可图也” 意为“不可以谋取”,句意完整,H处断开正确。 倒着断。先看H处,若断开,“未可图也”意为“不可以谋取”,句意完整,故应 在H处断开。G处,若断开,单一个“合”字啥意思呀?意思不明确,此处不断。F处,若 断开,“和合”,谁和合啊?句子意思还是不明确;若不断,“上下和合”句意完整,意思 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