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B C D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B B A D A D B 21. (1)为了富国强兵;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原因:岷江水患严重。影响: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历史结论: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修建都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2. (1)磨光和钻孔技术。良渚古城,陶寺古城。 (2)商朝。《道德经》或《老子》,《论语》。 (3)焚书坑儒;三十税一;汉景帝。 23. (1)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强调君臣、父子等应各安其位,遵守等级秩序。 (2)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51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往齐国途中,遇归葬的吴子 公元前500年 因政绩突出,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小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484年 孔子归鲁以后,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工作 (3)孔子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推动教育普及;主张“克己复礼”,照时刻教导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和理解;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其思想为后世儒家学说奠基,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2025年秋七年级教学质量过程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北京人遗址有四层面积较大并且较厚的灰烬层,有的灰烬层厚达6米。据此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北京人( ) A.已经学会了使用火 B.使用打制石器 C.会建造半地穴房屋 D.掌握钻孔技术 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 ) 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 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 3.《管子》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材料中的“神农”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4.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5.《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一首诗《闇宫》写道:“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剪灭商纣)。”“翦商”事业成功的决定性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城濮之战 6. 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说明当时( ) 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卿大夫取代诸侯地位 C.分封制下地方的独立性强 D.宗法制失去应有作用 7.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一变化促进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农耕文明的收缩 C.国家制度的确立 D.华夏认同的形成 9.“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9.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写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