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我与地坛》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我与地坛》中“地坛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祭坛”,见证他从绝望到觉醒的蜕变 B.地坛的“荒芜而不衰败”象征生命在苦难中坚韧存续的本质 C.地坛仅为作者逃避现实的物理空间,无深层精神内涵 D.地坛的草木、光影、声响,是作者叩问生命的重要载体 2.下列对《我与地坛》中“母爱内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爱直白浓烈,通过激烈的言语表达对儿子的牵挂 B.母亲的爱体现在“尊重与守护”,既给儿子独处空间,又默默牵挂 C.母亲因儿子瘫痪而陷入绝望,缺乏面对苦难的勇气 D.母爱在文中仅为次要线索,核心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3.下列对《我与地坛》中“生命哲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体现对死亡的坦然接纳 B.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身体的完整,而在于精神的丰盈与创造 C.文章传递出“苦难不可抗,应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 D.万物的生生不息,启示作者“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4.下列对《我与地坛》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地坛”为核心线索,串联生命思考与母爱追忆,结构严谨 B.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母亲“端着眼镜寻找”的场景,情感真挚 C.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哲思与情感相互交融 D.语言华丽雕琢,多用复杂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5.下列对《我与地坛》中“我”的心境变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狂妄自负到绝望沉沦,始终未能走出瘫痪的阴影 B.从怨天尤人到坦然接纳,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实现精神突围 C.对母亲的态度从依赖到厌烦,体现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D.最终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选择随波逐流 6.下列对《我与地坛》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当代人提供对抗苦难的精神范本,培养“逆商” B.引导读者感悟母爱真谛,促进代际理解与沟通 C.提醒人们远离现实纷扰,在自然中逃避生活压力 D.启发青少年在浮躁时代构建内心的“精神地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我想这大约是上帝的旨意,让我蓄满力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