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0629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 三国鼎立

日期:2025-11-0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51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岳麓,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0课
  • cover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学生形成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核心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预学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 和 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00年,曹操在 之战中打败袁绍。随后基本上统一 。 赤壁之战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地盘。 208年, 军在赤壁一带与 军展开决战。 以少胜多,打败 军。这就是注明的 。 魏、蜀、吴三分天下 1.220年,曹丕建立 ,定都 。 2.221年,刘备建立 ,定都 。 3.222年,孙权称吴王,定都 。 探究交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精导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解决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其实?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三、魏、蜀、吴三分天下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 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他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请你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诸葛亮 B曹操 C孙权 D周瑜 2.为曹操统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3.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其中位于北方的是( ) A蜀汉 B吴 C东晋 D魏 4.下列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杜甫有诗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指的是 ( ) A诸葛亮 B卫温 C袁绍 D许攸 7.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 A消灭袁绍 B废汉称帝 C统一天下 D建立魏国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这一战役有什么影响 (3)该词为什么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