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课农业 知识点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2.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们吃的食品,穿的棉、麻毛、丝服装,使用的纸张、木质家具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3.农业的分类 通常,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部门 概念 主要产品 种植业 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 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甘蔗、甜菜、油菜等 林业 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 木材、苗木花卉、林业果品、药材等 畜牧业 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获得产品 奶类、肉类、动物毛皮等 渔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 鱼、虾、蟹、贝以及海带、紫菜等 拓展延伸 新型农业 新型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诸如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创汇农业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所生产的农产品面向国际市场。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引导游客开展消遣性农事活动,如游览、垂钓、采摘水果和蔬菜。绿色农业侧重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改变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 特别提醒 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 知识点二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对象。 2.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由于地形、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差异。 (1)我国农业生产的东西差异 主要农业类型 主要原因 东部农区 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等的主要分布区,其中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水热条件优越 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西部牧区 畜牧业地位重要,种植业一般分布在有灌溉条件的绿洲 降水较少,草原、荒漠广布 (2)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南北差异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北方 旱地为主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纤维作物 ①东北平原冬寒夏暖,粮食作物春播秋收,一年只收获一次。②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小麦可以越冬,一年内可以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 小麦、玉米 花生、大豆 甜菜 棉花 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种植水稻 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南方 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纤维作物 ③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水稻,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可以越冬。④南岭以南冬暖夏热,粮食作物可一年收获三次,还能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水稻 油菜 甘蔗 棉花 海南岛、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可种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影响因素 降水 气候 气温 拓展延伸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影响 气候 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如热量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影响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土壤 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土壤肥力不同,土地生产力也不同 水源 水源较多的地方,适宜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源较少的地方,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 地形 平原地区地表平坦,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地表崎岖,不宜耕作,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1)我国超过3/4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东部农区的黑龙江等北方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