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1939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3友善待人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87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初中,道德,法治,八年级,上册
  • cover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5.3友善待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友善的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友善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从而践行友善。 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庞众望的故事,在社会生活中友善待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的好公民。 责任意识:通过倡议书倡议,树立主人翁意识,做友善的公民。 法治观念:通过情境学习,了解当友善与原则发生冲突时,不应迁就退让,做法治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友善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友善,尤其是在面对矛盾或错误时如何做到宽容但不失原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观察 呈现教材中的两个情境: 1.小薇面试时主动换位 2.小辛与司机互相礼让 思考:这两个情境中体现了什么共同品质?你如何理解“友善”? (二)知识提纲梳理: 1.友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友善? 3.如何做到友善? (三)案例分析:小徐的故事 呈现案例:15岁小徐冒用母亲身份玩游戏并充值,家长起诉平台未获全额退款。 15 岁中学生小徐痴迷网络游戏,为绕过未成年人防沉迷限制,先用父亲手机副卡号注册某短视频平台,再通过平台内小游戏链接,冒用偷偷掌握的母亲身份证信息完成实名认证。此后,他趁母亲不注意,多次用母亲微信购买游戏道具,单次充值 6 元、25 元、68 元、118 元不等,累计花费近 5000 元。 事实上,小徐 11 岁时就曾用母亲手机在多款游戏中充值 1 万余元,当时通过起诉获全额退款。此次母亲发现后,以 “平台存在技术漏洞、诱导充值构成欺诈” 为由,将短视频平台及游戏收款方诉至法院,要求退还全额充值款并三倍赔偿 1.4 万余元。 一审法院认定,平台已接入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无过错;家长对手机、支付密码监管不力且此前有类似事件仍怠于管理,存在主要过错。结合“8-16 周岁用户单次充值不超 50 元、月累计不超 200 元” 的规定,酌定平台退还 2000 元。小徐及母亲上诉后,北京四中院二审维持原判,判决已生效。 分组讨论: 1.小徐的行为是否友善? 答:不友善,核心原因是其行为违背“尊重他人、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的友善原则, 2.案例中如何体现的 “不友善” 的行为。 (1)小徐对母亲的不友善:两次冒用母亲身份、偷用微信充值,以欺骗方式损害母亲财产权益,违背 “尊重监护人、不隐瞒过错” 的亲子友善原则; (2)小徐对平台的不友善:故意绕过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破坏平台合规运营秩序,违背 “诚信使用网络服务” 的用户义务。 笔记:1.友善的内涵是什么 (P42)(是什么) 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3.家长、平台、小徐各自的责任是什么? (1)家长(小徐母亲):承担主要监护与教育责任 小徐母亲没有尽责:未管好手机、支付密码,且小徐首次充值后仍怠于教育监管。 (2)平台合规接入防沉迷系统,无证据证明存在漏洞或欺诈,无过错。 (3)小徐承担自身行为约束与诚实责任。小徐冒用身份偷充且屡教不改,存在过错。 引导思考:友善不仅是对他人,也包括对家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笔记:我们为什么要友善待人 (P42)(为什么) ①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4.联系小徐案例,家长如何“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需求? (1)理解社交需求:问小徐“是不是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能有共同话题、融入圈子?”,15岁孩子重同伴关系,游戏可能是他的社交方式。 (2)关注成就感:聊“游戏里升级、买道具,是不是让你觉得有能力、有成就感?”,或许他现实中未获足够认可,游戏成了慰藉。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