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2326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22528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春节的“春运”会被誉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老家”才是根,即使它可能很远、很旧? 为什么办事有时会想到“找找关系”?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人”和“外人”有清晰的界限? 为什么在网络(陌生人社会)上,人们可以轻易地激烈争吵,而在现实的朋友圈(熟人社会)里却往往保持客气? 为什么父辈们总认为“到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并如此关心你的婚恋情况? 《乡土中国》这本书将要解答的,正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未必深思的“中国式”逻辑。 看到书名中的“乡土”二字,你想到了什么? 这里的“乡土”不是“乡村爱情故事”。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乡土”核心是“土”,靠土地谋生,在土地上繁衍,形成定居的、不流动的生活状态。又可以引申为“熟人社会”,大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彼此知根知底。 “乡土中国”该怎么理解? 这本书探讨的不是中国某一个村庄,而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盘”和“内核精神”。它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源代码”。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35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20世纪40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作品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地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四、内容归纳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地说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