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025—2026学年度上期第1次定时作业七年级历史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某小组以“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为主题进行研讨,如下选项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有关北京人的科普读物 B.有关蓝田人的纪录片 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有关蓝田人的论文 2.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3.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B.已使用磨制石器,会缝制衣服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 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4.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 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可以看到( )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 6.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犁、破土器、耘田器、石镰等劳动生产工具……良渚先民还发明了砭针,它是刺激人体穴位,用于治病的一种原始工具。据此推测,良渚先民( ) A.已学会使用火 B.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C.主要以采集为生 D.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7.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 A.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8.《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9.某历史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下面是他们列出的阅读提纲,判断他们分享的主题是( ) ( 第二篇 成汤灭夏,盘庚迁殷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 ( 第三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 ( 第一篇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 A. 奴隶制王朝的兴衰更替 B.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封建王朝的确立 10.右边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 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2.下面是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类文物,此类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类详细完善,工艺精湛,技术十分成熟,有些刚出土的青铜器甚至锋利如新。结合它们的用途可以佐证当时( ) A.商业迅速发展 B.私学兴起壮大 C.王室地位上升 D.社会战乱动荡 13.“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 ( ) A.天下为家 B.封邦建国 C.诸侯争霸 D.战国七雄 14.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15.在四川岷江上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修建于战国时期。它“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人、地、水三者协调统一,造福千秋。材料介绍的是( ) A.灵渠 B.大运河 C.长城 D.都江堰 16.历史解释以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