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中“仁政”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强调“爱护百姓”是统一天下的根本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推己及人”的仁政推行路径,从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伦理 C.“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强调保障百姓物质生活,是仁政的物质基础 D.孟子认为“仁政”仅需关注百姓物质需求,无需重视精神教化,与“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对立 2.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论辩技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开篇直接批判齐宣王“好战”,强硬要求其推行仁政,缺乏委婉引导 B.孟子以“以羊易牛”的事例为切入点,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为后续论证“仁政可行”铺垫 C.孟子仅用“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比喻,就完全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转向“王道” D.孟子在论辩中始终被动回应齐宣王的提问,未主动引导话题走向“仁政” 3.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指出齐宣王不推行仁政,是“不愿做”而非“做不到”,激发其推行仁政的信心 B.“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用“权衡”“度量”比喻,强调齐宣王需审视自身行为,明确“霸道”与“王道”的差异 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认为君主应与百姓共喜乐、同忧虑,是仁政思想中“民本”理念的直接体现 D.“若无罪而就死地”———齐宣王对“牛”的同情,仅体现其对动物的怜悯,与对百姓的“不忍之心”无关联 4.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创作背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孟子希望通过“仁政”思想劝说君主停止战争、安抚百姓 B.齐宣王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孟子借与齐宣王的对话,试图将其“霸道”追求引导至“王道”(仁政)轨道 C.当时“法家用重刑、兵家尚战争”的思想盛行,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未被多数君主采纳,显得不合时宜 D.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将“仁”从个人修养扩展至治国理政,《齐桓晋文之事》是其“仁政”思想的集中体现 5.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中“以羊易牛”事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羊易牛”体现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是孟子论证“齐宣王可推行仁政”的关键依据 B.孟子认为“不忍之心”是“仁政”的起点,只要将这种“不忍”推广至百姓,即可实现“保民而王” C.“以羊易牛”仅为齐宣王的偶然行为,与“仁政”无本质关联,孟子是强行将二者绑定 D.孟子通过肯定“以羊易牛”中的“善念”,拉近与齐宣王的距离,为后续劝说减少阻力 6.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对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B.“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当代“保障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 C.“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具有借鉴价值 D.孟子的“仁政”思想仅适用于古代封建社会,与当代社会治理、民生建设无关联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