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23601

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4857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中“外交智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开篇不提“郑国利益”,转而从“秦国利益”切入,体现“换位思考、直击要害”的外交策略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用“地理局限”点明秦国助晋害郑的弊端,让秦伯清醒认知局势 C.烛之武列举“晋惠公背信弃义”的史实,是为了煽动秦晋矛盾,而非提醒秦伯警惕晋国野心 D.烛之武最终能说服秦伯,核心是因其始终站在秦国立场分析利弊,而非单纯请求秦国撤军 2.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的道歉,仅体现“危急时刻的无奈妥协”,无真心悔意 B.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推辞,是“真无能力”,非“心怀不满” C.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决策,体现其“权衡利弊后优先考虑秦国利益”的务实态度 D.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感慨,表明其“始终感恩秦国,愿放弃攻打郑国”的仁义之心 3.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先假设“亡郑对秦有利”,再逐步反驳,体现“先退后进”的辩论技巧 B.“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用“邻国变强则秦国变弱”的对比,点明“助晋害郑”对秦国的潜在危害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用晋惠公背信的史实,证明“晋国不可信”,动摇秦伯助晋的决心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晋文公仅因“仁义”放弃攻秦,与“利益权衡”无关 4.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创作背景与春秋外交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晋、秦作为强国,常通过结盟、战争争夺霸权 B.春秋外交注重“辞令艺术”,烛之武的游说辞令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符合当时“行人外交”的特点 C.“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本质是晋国想通过削弱郑国扩张势力 D.春秋时期的“盟誓”仅为形式,秦伯与郑结盟后又很快背弃,证明当时外交无诚信可言 5.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中“局势洞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洞察“秦晋联盟的脆弱性”———秦晋虽为盟友,但各有利益诉求,晋国强大对秦国不利 B.烛之武看清“郑国的战略价值”———郑国地处中原,若秦国与郑结盟,可将郑国作为“东方据点”,利于秦国争霸 C.晋文公洞察“攻秦的弊端”———若攻打秦国,会失去盟友、陷入混乱,违背“仁”“知”“武”的原则,损害晋国利益 D.郑伯仅看到“郑国面临的危机”,未想到“可借助秦国制衡晋国”,最终只能依赖烛之武的游说 6.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的“换位思考”外交策略,对当代国际谈判、商务沟通具有借鉴意义 B.烛之武“临危受命、为国分忧”的担当精神,可激励当代人在困境中承担责任 C.秦伯“权衡利弊、灵活决策”的务实态度,对当代企业战略调整、国家外交决策有启示 D.晋文公“因仁义放弃攻秦”的做法过于迂腐,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已无借鉴价值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