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认识毫米》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长度单位毫米(mm),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厘米=10毫米),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要求精确的长度,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度单位”的拓展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的基础上,为满足“测量较短物体或精确测量”的需求引入的更小长度单位。教材通过“测量数学课本封面宽度(比18厘米多一些)”的实际情境,引出毫米的必要性;借助直尺认识“1厘米内的小格是毫米”及“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结合1分硬币、身份证厚度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通过“测量纸张厚度、课本宽度”的实践活动巩固毫米的应用,为后续学习分米、米等单位及复杂测量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情境引入→概念建立→实践感知→应用巩固”的路径:先以“数学课本宽度测量”的现实问题,引发对更小长度单位的需求;再通过直尺观察,建立毫米的概念,明确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接着通过生活物品(硬币、身份证)感知1毫米的长度;最后通过“测量纸张、课本宽度”的操作,将概念应用于实际测量,体现从“问题驱动”到“知识建构”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使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具备初步的长度测量经验,但对“毫米”的概念、实际长度感知及与厘米的换算关系缺乏认知。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直尺观察、实物感知建立毫米的表象,但对“1毫米的长度”(较抽象、微小)的精准感知需要多次操作与对比;在“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及 “精确测量(读取毫米刻度)”的操作中,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需逐步培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能直观感知1毫米、几毫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厘米与毫米的长度关系,发展对长度的敏锐感知。2.掌握“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3.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通过“测量纸张厚度、课本宽度”的操作活动,提升使用直尺精确测量长度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掌握“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能使用毫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精准感知“毫米”这一微小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2.准确进行厘米与毫米的单位换算,并能在实际测量中正确读取与计算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你认识下面这些测量工具吗? 2.用手势表示出1 m和1 cm的长度。师:同学们,咱们已经学习过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像测量课桌的长度、教室的高度,用厘米或米就很方便。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出示:师:大家请看这幅长江的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师:在这段文字中,计量长江全长、上游、中游、下游的长度用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千米,它表示很长的距离,它比米还长。不过,生活中还有很多特别短的物体,比如铅笔尖的粗细、银行卡的厚度,如果用厘米或者米去测量,还能精确地表示它们的长度吗?师:是呀,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帮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能精准测量短物体的新朋友。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纷纷摇头:不能! 无论是长江的长度,还是铅笔尖、银行卡的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