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13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精读引领课第2课时 主备人 序号 2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只想要葫芦,却对叶子上的蚜虫置之不理,导致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很好地契合本单元“思维方法”主题。 核心问题:如何将本单元学到的思维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系统: 1.认知与积累:怎样认识和归类生活中的事物?怎样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对应任务一) 2.法与运用:怎样读准多音字、把事物说具体?怎样与人友好商量?(对应任务二) 3.思辨与传承:怎样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古人关于学习的教诲?(对应任务三)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与鉴赏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能说出阅读内容的大意,能根据文中信息作简单推断。 表达与交流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能围绕话题进行简短对话,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梳理与探究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感知汉字的构字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学生已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寓言,对故事内容有基本了解,能初步感知其中道理。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朗读能力。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寻找依据,阐述理由,言之有理。 多读文章,联系生活实际,敢于表达观点。 课时目标 1.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反问句的特点。 2.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借助文本找到依据,尝试阐述自己的理由。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食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评价任务 1.能够认读“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并能借助文本找到依据,尝试阐述自己的理由。 3.能够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 课时任务 预设:解决“认知与积累”问题→如何根据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导入新课?(任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解决“方法与运用”问题→如何根据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任务二:明确观点,寻找依据) 解决“思辨与传承”问题→如何理解语言与故事中的智慧?(任务三:分队辩论,揭示寓意) 环节任务 学评任务 问题系统 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 (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 环节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任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 2.引出质疑:那个人到底喜不喜欢葫芦? 教师引导: 1. 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2.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评价标准1 能正确读准词语 评价标准2 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环节2: 明观点,找依据。 任务二:明确观点,寻找依据 活动1:随机提问,唤起新知 1.明确观点:你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