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新诗的格律诗,通过本诗的诗歌形式,学会分析自由诗和格律诗的不同。 2、初步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上分析诗歌。 3、复习咏物诗主要的艺术手法。 4、继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背景支架,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5、与《沁园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行比较阅读、群文阅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写作背景】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主线。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 “三美”主张: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文体知识】 常识: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新诗“三美” 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导读理解】 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问题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