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我与地坛》预习学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篇散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直面苦难,感受母亲无私的爱。学习时需掌握相关文本知识,学会鉴赏现代抒情散文的常见技法,更好地体悟人生,感受史铁生顽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常见方法,体悟史铁生在文本中所表达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感知散文的魅力。 2、突出文本的阅读,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抒情类散文的魅力。 3、品味文中重点文句,感受史铁生直面人生困境的抗争精神,不断提升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视字词积累,了解抒情类散文的文体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史铁生在文中所表达的直面苦难的精神以及她对母亲深厚的理解和愧疚。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文中重点文句,感受史铁生独特的文风,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散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知与思考,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 【课前预习案】 预习清单 阅读课文,请画出《我与地坛》节选第一、二部分思维导图。 2.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从文中找出答案。 作者为什么要逃避?“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史铁生思考了三个问题,如何回答的? 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课堂探究案】 任务一:地坛之缘 1.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请阅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简要分析“我”和地坛有怎样的关系? 原因:①地坛离我家很近。②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故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以说,作者与地坛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是一种缘分。 关系:①地坛在耐心等待,“我”终究到来。“我”家离地坛越来越近,“我”与“地坛”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②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身残但不颓废,“我”走进了地坛,就慢慢走出了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了下去。 ③地坛给予“我”生命的启示,“我”与地坛有着隐秘的精神默契。 任务二:地坛之景 1.本文第一部分有三处集中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描写对于作者获得生命启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第一处:“四百多年里.....自在坦荡。” 作用:曾经富丽堂皇,如今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者,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友”。只有在这里,他才得以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在这里,他才能与地坛有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精神默契。 (2)第二处:“蜂儿......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片刻不息。” 作用:“蜂儿”“蚂蚁”“瓢虫”等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应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人生。) (3)第三处:“譬如祭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