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2248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四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日期:2025-11-1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869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粤版,化学,上册,九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模型认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利用模型感受离子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钠在氯气中的燃烧过程形成基于事实、获取证据、分析做出解释的探究能力,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物质认识视角。 3.通过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归纳出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形成离子后什么改变什么不变。 3.归纳分子、原子和离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1.归纳分子、原子和离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物质认识视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借助模型了解规律上节课我们重温了科学家对原子内部世界的探索历程,知道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可用如下图示表示【展示】 【展示】 【提出问题】1.这种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与上一种比有哪些优点? 【小结】虽然核外电子没有具体的运动轨道,但是有经常运动的区域,科学家们就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把电子在不同电子层上的运动现象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所以这种原子结构示意图更加的形象直观、简便地表示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提出问题】2.请阅读课本知识视窗解释为什么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 【学习任务一】查阅课本知识视窗 【小结】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回答问题1: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微观粒子数目,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 回答问题2:结合课本知识视窗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找到相对稳定结构。对比模型加深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学习科学家借助模型法理解微观粒子的科学方法。 查阅课本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认识到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环节二: 利用规律 认识离子【提出问题】3: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钠原子、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达到稳定结构的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梳理】钠原子、氧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后形成离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子,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的离子称为阴离子,知道离子的分类。 【提出问题】4:原子形成离子后符号表示上有什么不同? 归纳出离子符号书写的方法。 【追问】请你对比分析原子在转化为离子后有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的,按照表格要求进行梳理。 【展示】表格信息。 回答问题3:根据钠原子和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稳定结构对比判断得失电子情况。 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概念。填写学习任务二。 回答问题4:形成离子后电子层数可能发生了改变;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再相等了;离子带电而原子不显电性。 将带电情况写在右上角,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填写学习任务三。利用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对比原子形成离子前后改变与不改变的量,增强对两种微观粒子的认识。了解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 环节三:基于变化认识离子离子可以构成物质吗?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思考】:微观粒子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产生了这一宏观现象呢? 【梳理】与学生一起梳理整个过程。微观角度该变化过程中,钠原子先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氯气分子则是先分裂为氯原子,再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下就形成了氯化钠,我们看的白烟就是由无数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后再聚集所产生的现象。 【提出问题】5:比较分子、原子、离子在该过程中的变化归纳出它们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 布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