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334324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5135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21课
,
人民
,
解放战争
,
胜利
,
教学设计
,
2025-2026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 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解放战争中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及渡江战役等关键阶段的史实。梳理从重庆谈判到三大战役、再到南京解放的历史脉络,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节点。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节选、三大战役示意图等史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理解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3.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激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热爱,关注并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国家统一。 三大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播放电影《大决战》或《建国大业》中解放军渡江战役的经典片段,画面配以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朗诵。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的片段和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天翻地覆慨而慷”描绘的是怎样的历史巨变?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 提示:(1)引导学生描述视频片段中的宏大战争场面(如万船齐发、炮火连天),并结合诗词“百万雄师过大江”,初步感受渡江战役的气势磅礴。(2)引导学生思考“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含义,初步推测这可能是一场结束旧时代、开启新纪元的战争,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3)通过设问“如何走向胜利”,激发学生探究战争进程和胜利原因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过渡语: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然而,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局就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究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是如何走向胜利的。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 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的开始 展示内容:展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图(兵力、装备、控制区域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示意图。 教师提问:(1)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如何?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是如何应对的?(2)1947年夏,解放军为何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在军事上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1)力量对比:引导学生从图表中直观感受国民党在兵力、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而解放军则处于劣势。应对策略: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解放军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2)跃进原因:指出国民党军队主力被牵制在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为刘邓大军挺进提供了契机。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从示意图上观察大别山位于南京和武汉之间,是敌人的心脏地带。刘邓大军插入此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从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过渡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如同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彻底扭转了战场的局势。从此,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一场决定性的战略大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2. 三大战役:决定性的战略决战 展示内容:播放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动态示意图或沙盘推演视频;展示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图片资料(如“独轮车上的胜利”)。 教师提问:(1)三大战役分别在哪里展开?它们各自取得了怎样的战果?对全国战局有何影响?(2)结合之前图片,思考为什么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揭示了战争胜利的什么根本原因? 提示:(1)战役概况: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依次梳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作战过程和辉煌战果。影响:辽沈战役解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2025-11-08)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含答案)(2025-11-08)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课时练习题(含答案)(2025-11-08)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专题训练:选择题(含答案解析)(2025-11-08)
2025-2026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2025-11-0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