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945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2097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七年级,语文,统编,PPT,24张
  • cover
(课件网) 在这个本应阖家欢聚、把酒言欢的日子里,诗人岑参却身处行军途 中,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他心中的思念与忧虑如潮水般翻涌,化 作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首诗短短二十字,藏着怎样深沉的家国情怀 又寄托着怎样 炽热的思乡之情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句,探寻其中的情感密码。 新课导入 金秋九月,菊香浮动,又到了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重阳佳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岑参 1.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主要内容。 2.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分析诗歌用典、想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 作者简介 岑参 (约715 — 770),唐代边塞诗人,江 陵(今属湖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他长于七言 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 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传世。 自主学习 — — 晓常识 □主要作品 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碛 中 作 》 思乡怀人之作: 《逢入京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自主学习———晓常识 □ 岑参生平经历 早期求学历程:岑参早岁孤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靠兄长的教导,勤奋 苦读,遍览史籍,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培养了 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也让他早早见识到生活的不易, 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有了一定的感知。 仕途初期: 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初任率府兵曹参军,然而这个职位 并不能让他充分施展才华,他内心渴望着更广阔的天地来实现自己的抱 负。 自主学习———晓常识 边塞生涯:两次投身边塞生活,是岑参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边塞,他 亲身领略了塞外的奇异风光,如浩瀚的沙漠、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也 深切体验了军旅生活的艰辛与豪迈,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晚年境遇:代宗时期,岑参任嘉州刺史,但因时局动荡,仕途坎坷,晚年的 他生活并不顺遂。大历五年,最终在成都抱憾而终。他的一生,虽历经波折, 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其诗歌反映了特定时代的风貌,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晓常识 自主学习———知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沉 重的打击。次年,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沦陷于叛军之手。国家陷入战乱,百姓流 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从彭原行军 至凤翔,岑参也跟随前往。 这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就在当年九月, 唐军成功收复长安。而此诗极有可能是岑参在该年重阳节,于行军途中,听闻长 安未复又即将收复的消息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在这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节日, 身处行军途中的岑参,心中满是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 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种种复杂情感交织,催生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 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 民歌影响,定型成熟于唐代,是绝句体裁中最早出现和定型的文体。因小见 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维的《鸟鸣 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自主学习———识文体 自主学习———识文体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