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339777
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271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我与地坛(节选)
,
教学设计
,
统编
,
高中
,
语文
,
必修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品味文章凝练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学习从用词、句式等分析精彩语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考生与死、怎样活等问题,培养深入思考与逻辑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中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体会独特景致中蕴含的生命思考,提升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感悟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感受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景物描写与作者生命思考之间的内在关联。 把握作者在地坛中对生与死、怎样活等人生问题的哲理思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与愧疚之情及其情感的复杂性。 理解“车辙”与“脚印”的象征意义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的精神联系。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遭遇命运的打击时,又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在人生最低谷时的沉思与感悟。他在地坛这座古老的园子里,独自徘徊、沉思生死,最终在时间的沉淀中读懂了生命,也读懂了母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世界,感受那段与地坛相伴、与命运对话的深情历程。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赴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病回京,双腿瘫痪,此后长期与轮椅为伴。他以顽强的意志投身文学创作,作品多关注生命、命运、人性等深刻主题。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史铁生以其深沉的思想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是史铁生在经历长期身体病痛与精神挣扎后创作的一篇哲理性散文。此时的他已从青年时期的绝望中走出,开始以文字反思生命的意义。文章源于他双腿瘫痪后十五年间频繁出入地坛的真实经历。地坛不仅是他逃避现实的场所,更是他思考生死、感悟母爱、寻找人生方向的精神家园。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文本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和情感深度。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把握文中对生命、苦难、母爱的深刻体悟,增强对作者心理转变过程的理解。 文学文化常识 地坛,全称“天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场所,位于北京安定门外。与天坛相对,象征“天圆地方”中的“地方”。原为皇家祭祀重地,后因时代变迁逐渐荒废。20世纪中期以后,地坛不再是封闭的皇家园林,逐渐向公众开放。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正处于这一转型期———尚未成为旅游景点,荒芜冷落,却因此保留了宁静与自然的气息,成为他精神栖居之所。了解地坛的历史功能与空间意义,有助于理解它在文中既是实存空间,又是心灵象征的双重角色。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哲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指取材自由,结构灵活,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皆可穿插;“神聚”指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情感或思想展开。本文以“我与地坛”的关系为主线,串联起对生命、死亡、母爱的思考,体现了散文“以情驭文”的特质。 哲理散文是在抒情基础上融入深刻人生思考的散文类型,常通过具体事物引发抽象哲思。本文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引出对“生与死”“如何活”的哲学追问,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又具思辨性,是当代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题解读】 题目《我与地坛》采用“人与物”的并列结构,表面看是叙述作者与一座园林的关系,实则蕴含三层深意: 其一,“我”与“地坛”是命运的相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湖北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训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3)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2025-11-13)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卷(三)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2025-11-13)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11-13)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3)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