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认识11-19 单元课时数 4 设计者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学业要求: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教学提示: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学业质量描述: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万以内的数及其大小关系,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韵苑,形成初步的数感、运算能力和符号意识。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图) 1. 单元知识节点1.单元知识节点“认识11~19”是在学生已经学习“0~5的认识和加减法”“6~9的认识和加 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认识20~99”以及认识更大的数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内容在整数的 认识和加减法知识序列中的节点位置如下图所示:纵观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知识序列的学习历程,“认识11~19”是学生在 认识10之后,初步学习以十作为计数单位进行计数,也是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计 数法的重要内容。2.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内容分为11~19的认识和不进位的十几加几、不退位的十几减几的运算两个部分。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11~19的认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 数量的抽象,体会计数单位在计数中的作用。十几加几、减几的运算重在引导学生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会计算十几加几、减几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即“相 同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 单元学习目标 依据《课标(2022年版)》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和相应的课程内容,拟定“认识 11~19”的单元目标如下:(1)会正确读、写11~19各数,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掌握11~ 19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2)结合11~19各数的意义理解不进位的十几加几和不退位的十几减几的 算理,初步体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十几加几 和相应的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3)经历数数、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以及运用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数与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应用 意识。(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的好奇心,积极参与数学学 习活动,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重点难点 1.单元重点11~19各数的基本含义、组成特点和读写方法。2.教学难点读、写11~19各数。 单元目标分解 本单元建议用4课时完成大致上可以按照下表分解至各课时。课时安排单元目标(1)单元目标(2)单元目标(3)单元目标(4)课时1:认识11~19 课时2:不进位的十几加几和不退位 的十几减几 课时3:练习八(1) 课时4:练习八(2)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 课时名称 认识11-19 第 ( 1 )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数小棒、捆小棒的操作活动,获得11-19各数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直观经验,提升动手操作和数感技能。 2. 学生通过观察计数器、尝试读写数字的活动,获得11-19的读写方法经验,提升认读和规范书写数字的技能。 3. 学生通过“用数表示物体数量”的实践活动,获得运用11-19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数学应用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1-19各数,理解其组成,掌握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1个十”的含义,明确11-19中“十”与“一”的关系。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任务2:任务3: 数捆小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