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1814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二年级上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日期:2025-11-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783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小学,教学设计,格式,有余数的除法,第六,单元
  • cover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 ( 二 )年级 单元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课时数 4 设计者 课标 分析 内容要求: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2.在解决生活情景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学业要求: 1.能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有余数除法运算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在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 1.充分考虑学生在一年级学生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的完成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学习过渡。 2.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启发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画图或圆片等,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学业质量描述: 1.结合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结合现时情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图)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也接触过许多正好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单元 学习 目标 1.能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3.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单元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 引导学生调取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在操作、观察、比较中获得正确认知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 作业 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作业 基础部分: 1. 先摆一摆,再填空。 (1)13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根。 13÷3 = (份)…… (根) (2)15个小正方体,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个。 15÷6 = (份)…… (个) 2. 圈一圈,填一填。 (1) 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 = (盘) (2) 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 = (盘)…… (个) 能力提高: 1. 里最大能填几? × 2 < 11 6 × < 50 4 × < 29 × 9 < 65 2. 想一想,填一填。 (1) ÷ = 9 …… 3 ,除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 (2) ÷ 6 = 9 …… , 里填( )时,被除数最大。 (3) ÷ = 6 …… 2 , 里填( )时,被除数最小。 思考与操作: 用一些火柴摆三角形,如果有剩余,那么可能会剩下多少?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 二 )年级 课时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一) 第 ( 1 )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写法、读法,初步感知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小于除数)。 2.通过分物、摆小棒等操作活动,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体会除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