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1831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 《曹冲称象的故事》表格式教学设计(3课时)

日期:2025-11-1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757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小学,教学设计,格式,曹冲称象的故事,实践,活动
  • cover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曹冲称象的故事 第(1)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实验、调查、研究、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认识等量替换的策略,能进行简单的称重,发展量感与估算、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经历模拟“曹冲称象”的过程,有意识地进行反思、调整,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感受事先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3.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数学原理,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难点: 基于对曹冲称象的直观认识,设计模拟称象的实验方案,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反思、调整,从而体会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探究“曹冲称象”的原理及方法 活动1:阅读连环画,提出问题 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阅读连环画,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曹冲这样做就能称出大象的体重? (2)曹冲称象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活动2:探究“曹冲称象”中的数学 1.为什么曹冲这样做就能称出大象的体重? 步骤 原理 2.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①大象的质量=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即等量的等量相等。 ②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即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③大象的质量(不可分)=各块石头质量的和。 任务2:我们也来称“大象” 活动1: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设计并开展模拟称象实验 1.要求:用一袋大米或一袋沙子代表一头大象,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通过实验称出“大象”的体重。 2.实验提示:(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2)怎样开展实验?怎样得到“大象”的体重? 预设:准备①石块或砖块;②合适的秤;③大盆、适量的水、小盆 3.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目的:称出“大象”有多重。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得到的结果: 4.小组讨论 (1)为什么石块质量的和等于“大象”的质量? (2)在实验中称了多少次石块的重量?是怎样找出“大象”质量的? (3)称出的结果准确吗?要使得到的结果更准确,需要注意什么? 活动2:比较反思,引发对测量工具和质量单位的探究 在古代为什么很难称出大象的体重?要想知道大象的体重,现在可以怎样做? 预设:(1)大象的体重太大,没有合适的秤来称。 (2)可以用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来测量大象的体重。 (3)大象的体重很大,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合适的秤来称,要用“吨”作单位。 (4)计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要用不同的质量单位。 (5)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 (鼓励学生开展课后调查,了解常见的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1.学生能否通过阅读连环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否让学生产生模拟称象的心理需求。 2.学生能否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3.学生能否体会等量的等量 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4.学生在模拟称“大象”的实验中是否能体会并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反思、调整中,感受事先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5.学生能否能根据自己的认知、信息的收集来解决问题,引出对测量工具和质量单位的认知需求。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的故事(一) 等量的等量相等 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大象的质量=石头的总质量) 分层作业: 夯实基础 1.“曹冲称象”的原理是( )。 提升能力 2.称物体的轻重要使用工具( ),计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要用不同的( )单位,分别有( )、( )、( )。 拓展应用 3.你知道哪些秤?它们分别适合称哪些物体的质量?分别使用什么质量单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