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2636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9 “义”德故事编写——《鱼我所欲也》情境教学课件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5202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情境,鱼我所欲也,编写,故事,2025,视频
  • cover
(课件网)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主题情境·“义”德故事编写 精研文本,厘清义理内核 剖析论证,梳理义理脉络 溯源本心,探究义的当代价值 任务线 活动线 精研文本,体会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抓住文章的议论的重点。 语文要素 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理清“本心”的内涵,深入理解孟子“义”的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完成“义”德故事编写。 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学习《鱼我所欲也》,探究孟子“义”德主张,完成“义”德故事编写,深入理解孟子“义”的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 核心情境·“义”德故事编写 目录 壹 学习目标 伍 思考探究 叁 晓畅文意 肆 情境学课文 陆 课堂小结 贰 知识必备 柒 虚词迁移练习 捌 积累拓展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1. 理解全篇内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 2.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 理解孟子所阐述“本心”的内涵,懂得舍生取义的价值,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重点 难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作者简介 《孟子》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其中包含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 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他的 、 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中记载:孟子仁义故事 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是不是带着对我国有利的高见而来到?”孟子一听,严肃地回答道:“大王最好不要说‘利’,一国上下都逐利,国家就危险了,还是只谈‘仁义’吧!”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创作背景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10分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ì wù wéi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dān ɡēnɡ cù xiànɡ wèi wèi w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