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2673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883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闻 wén ①<动>听见;听到。《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 ②<动>听说;得知。《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③<动>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 ⑥<动>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名>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⑤<名>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道 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 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 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 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⒁<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若 ①<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②<动>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若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④<代>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连>至于。《齐桓晋文之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