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设计(2024年统编版) 教材分析:锚定大单元中的“盛世根基” 1.1 单元定位:从“治世奠基”到“制度定型” 本课上承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国力积累”,下启秦汉单元总结与后续王朝治理模式,是“危机爆发 — 政权重建 — 政策调整 — 治世奠基 — 盛世巩固”大单元链条的核心落点。通过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领域的系统性改革,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初步稳定”到“制度成熟”的演进路径,为理解中国古代“大一统治理范式”提供典型范本。 1.2 教材重构:从“措施罗列”到“系统闭环” 2024 版教材新增《史记 主父偃列传》“推恩令”原文、汉代盐铁官营遗址图片、董仲舒《天人三策》节选等史料,强化“文景积累 — 汉武帝困境 — 多领域改革 — 大一统巩固”的因果链条,删除碎片化事迹,突出“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的关联。教材采用“问题 — 对策 — 成效”的编排逻辑,深化对“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唯物史观的渗透。 1.3 生活联结:从“历史制度”到“当代治理” 从汉武帝“刺史监察”到当代“巡视制度”,从“独尊儒术”的文化整合到现代“文化自信”,从盐铁官营的资源调控到当代“宏观经济管理”,本课可搭建“历史制度创新 — 当代治理体系” 的价值桥梁,让学生体会大一统治理智慧的现实延续性。 核心素养目标:多维培育的精准定位 2.1 时空观念 结合《西汉疆域变迁图》《汉武帝时期重要举措分布图》,标注公元前141—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推恩令实施、漠北之战、丝绸之路开辟等关键时间与空间节点。 梳理“文景之治积累→汉武帝面临困境→多领域改革推进→大一统巩固→西汉盛世形成”的时空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关联性。 2.2 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史记》史料、汉代画像石、盐铁官营遗址、居延汉简等材料,论证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借助董仲舒祠堂碑刻、霍去病墓石雕、汉五铢钱实物等遗存,印证思想统一、军事拓疆、经济集权的历史事实。 2.3 历史解释 阐释汉武帝时期面临的政治(王国割据)、思想(学派纷争)、经济(财力分散)、军事(边疆威胁)困境,说明多领域改革的必然性。 多角度解释大一统巩固的历史影响:既强化中央集权、拓展疆域,又为后续王朝提供治理模板,同时分析其政策局限(如赋役加重)。 2.4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 认识“经济基础支撑制度变革”“制度创新保障国家统一”的唯物史观,理解“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的规律。 从汉武帝大一统实践中感悟“制度创新、文化凝聚、边疆稳固”的国家治理智慧,增强对当代 “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聚焦核心与突破瓶颈 3.1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系统措施与逻辑关联 核心内容:汉武帝面临的四大困境;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思想(独尊儒术)、经济(盐铁官营、五铢钱)、军事(反击匈奴)的具体措施;大一统巩固的表现。 确立依据:四大领域措施构成“标本兼治”的治理体系,是理解“大一统如何从奠基到巩固”的核心,直接呼应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主题。 3.2 教学难点:抽象概念与历史本质的深度理解 难点 1:推恩令“不削而弱”的智慧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突破策略:用“王国拆分示意图”可视化推恩令效果,对比秦汉对待儒学态度,结合史料分析思想统一的政治目的。 难点 2:汉武帝“功过并存”的辩证评价。突破策略:采用“史料辩论赛”形式,从“巩固统一” 与 “民生负担” 双重视角梳理史料,引导全面评价。 : 学情分析:立足认知起点的精准施策 4.1 基础储备:关联认知中的优势与局限 已知基础:通过第11课掌握文景之治的经济积累,对“汉武帝”“匈奴”有影视化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