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3802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3761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西省,期中,答案,试题,历史,考试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表明:其墓葬随葬习俗既保留部分传统,又以丰厚饮食器具、武器彰显身份(吸收东方礼制)。遗址整体呈现熔合四方特征———王”级墓葬刻意展示不同地区仪式用品,暗含构建“理想的中国”政治愿景。据此可知,陶寺文化( ) A.形成封闭独立的文化体系 B.随葬习俗仅体现地域演变 C.为早期“大一统”理念提供实践基础 D.仪式用品多样性源于小农经济需求 2.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 “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的力度 B.用儒家思想教化地方 C.分化地方的行政权力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3.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初期以流民、饥民为主体,首领多出身草莽;其后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趁机以“复汉”为旗号,联合地方豪族起兵,最终刘秀兼并诸路义军建立东汉。《后汉书》载“光武中兴,云台诸将,皆世吏二千石”。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政权更迭助推豪族崛起 B.农民起义加速阶层流动 C.中央集权成为政权宗旨 D.豪强地主构成统治核心 4.东晋前中期,户籍管理实行双籍制,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登记;北方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记,白籍人口不征发赋役。到了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白籍编入当地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这种做法旨在( ) A.弱化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B.促进人口数量稳步增长 C.保障专制统治长治久安 D.维持对北朝的军事优势 5.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 ) A.魏晋时期租调 B.隋朝均田制 C.唐朝两税法改革 D.宋转运司制 6.周世宗时,“初,帝之渡淮也,比无水战之备,每遇贼之战棹,无如之何……帝即于京师大集工徒,修成艛舰,踰(逾)岁得数百艘,兼得江、淮舟船,遂令所获南军教北人习水战出没之势,未几,舟师大备”。周世宗此举( ) A.顺应了当时的统一趋势 B.旨在改变与南朝的力量对比 C.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 D.赢得了南北民众的踊跃支持 7.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标志着古代赋税制度成熟 C.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D.解决了唐朝土地兼并问题 8.据《中国财政年鉴》统计,1912-1928年期间中央政府年均财政收入约3亿两白银,而各地方军阀私自征收的苛捐杂税总额达中央收入的2.3倍,其中仅四川一省军阀1925年就额外加征田赋17次。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政府财政危机深重 B.列强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C.中央权力严重弱化 D.全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9.明朝初年的国家财政征收以农产品为主要形式,财政收入主要征收农产品实物。到十六世纪中叶,农业税收和其他各项杂税杂役、盐业课税等都基本转为白银货币收入,使国家财政转为货币中心体制。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折射出明代( ) A.对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传统财税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 C.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D.开启了地租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10.西晋之后,南北方土地制度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北朝主要推行均田制,东晋南朝则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制”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