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3982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2025-2026学年202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4页PPT)

日期:2025-11-2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225449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科版,PPT,34页,教学课件,全册,八年级
  • cover
(课件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课程导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一)情境展示 图片 / 视频素材:播放闹钟滴答声、人说话声、钢琴弹奏声、汽车鸣笛声、瀑布轰鸣声的混合视频,展示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声音。 提问引导: “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在教室里说话,同学们能听到,而在真空环境中(如太空),即使面对面说话也听不见?”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固定的吗?为什么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二)导入目标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自然引出本节课核心问题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 (一)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 基础实验(学生分组操作)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发声的音叉 音叉、乒乓球(系细线)、小锤 1. 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声音;2. 将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 1. 音叉发出声音;2. 乒乓球被音叉弹开 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说话时的声带 手、喉咙 1. 双手轻按喉咙,不说话;2. 双手轻按喉咙,大声说话 1. 无明显感觉;2. 能感觉到喉咙在振动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发声的钢尺 钢尺、桌子 1. 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沿,另一端伸出桌面;2. 用手拨动钢尺伸出部分,听声音并观察钢尺 1. 钢尺发出声音;2. 钢尺在快速振动 钢尺发声时在振动 2. 进阶实验(教师演示) 实验器材:真空罩、闹钟、抽气机 实验步骤: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真空罩内,听闹钟声音大小; 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变化; 停止抽气,缓慢放入空气,观察闹钟声音变化。 实验现象:随着空气逐渐抽出,闹钟声音越来越小;放入空气后,声音逐渐变大。 补充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同时为 “声音的传播” 知识点铺垫)。 (二)核心结论 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注意:振动停止,声音可能仍在传播,如敲击音叉后,音叉停止振动,声音逐渐消失)。 振动的概念: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复运动,叫做振动(可结合钢尺振动的轨迹,直观解释 “往复运动”)。 常见发声体的振动: 乐器:钢琴发声时琴弦振动、鼓发声时鼓面振动、笛子发声时空气柱振动; 自然现象:雷声由空气振动产生、瀑布声由水与岩石撞击引发空气振动产生。 三、知识点 2:声音的传播 (一)声音传播的条件 ——— 需要介质 1. 介质的定义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结合 “真空罩闹钟实验” 验证)。 2. 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传声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固体传声:土电话 两个纸杯、棉线(或金属丝) 1. 将棉线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纸杯底部,打结固定;2. 甲同学对着一个纸杯说话,乙同学将另一个纸杯贴在耳边,拉紧棉线;3. 松开棉线,重复上述步骤 1. 拉紧棉线时,乙同学能清晰听到甲同学的声音;2. 松开棉线时,声音明显变小或听不见 固体(棉线)能传声,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液体传声:水下听声 装满水的鱼缸、石块 1. 将耳朵贴近鱼缸外壁;2. 用石块轻敲鱼缸底部(避免敲到耳朵) 能听到清晰的敲击声 液体(水)能传声 气体传声:日常对话 两名同学 甲同学在 3 米外轻声说话,乙同学倾听 乙同学能听到甲同学的声音 气体(空气)能传声 (二)声音传播的形式 ——— 声波 类比解释:将声音的传播比作 “水波”——— 石子投入水中,会产生一圈圈向外扩散的水波;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产生类似的 “波动”,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图示辅助:展示声波传播示意图(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空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