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4185

11.3机械效率(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202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4页PPT)

日期:2025-11-25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129981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3,34页,教学课件,全册,八年级,物理
  • cover
(课件网) 11.3 机械效率(第 1 课时) 一、课程导入:生活中的 “有效” 与 “无效” 做功 (一)情境体验与提问 实物互动与现象分析:在讲台上完成两组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一个重 10N 的钩码,升高 20cm,记录拉力和移动距离;②用一个动滑轮提升同一个钩码,同样升高 20cm,记录拉力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约 40cm)。引导学生计算两次做功:直接提升时\(W_1=Gh=10N 0.2m=2J\);动滑轮提升时\(W_2=Fs=6N 0.4m=2.4J\)。提问:“为什么用动滑轮提升同一钩码,做的功更多?多出来的功用到哪里了?我们真正需要的功是多少?” 导入目标:通过 “额外做功” 的现象,引出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的概念,明确本节课核心 ———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掌握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建立 “能量利用效率” 的认知。 二、知识点 1:有用功、额外功与总功 (一)三个功的定义 有用功(\(W_{ }\)): 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必须要做的功,即实现目标所需的功。 实例: 用滑轮提升物体时,有用功是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W_{ }=Gh\),\(G\)为物体重力,\(h\)为物体上升高度); 用杠杆撬动石块时,有用功是克服石块重力做的功(\(W_{ }=Gh\),\(G\)为石块重力,\(h\)为石块上升高度); 用桶打水时,有用功是克服水的重力做的功(\(W_{ }=G_{ ° }h\),\(G_{ ° }\)为水的重力,\(h\)为提升高度)。 额外功(\(W_{é }\)): 定义:对人们无用但不得不做的功,通常是克服机械自重、摩擦等做的功。 实例: 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额外功是克服动滑轮重力(\(W_{é 1}=G_{ ¨}h\))和绳子与滑轮间摩擦(\(W_{é 2}\))做的功; 用桶打水时,额外功是克服桶的重力(\(W_{é }=G_{ }h\))和桶与绳子摩擦做的功; 用杠杆撬动石块时,额外功是克服杠杆自重和支点摩擦做的功。 总功(\(W_{ }\)): 定义:人们实际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公式:\(W_{ }=W_{ }+W_{é }\); 实例: 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总功是拉力对绳子做的功(\(W_{ }=Fs\),\(F\)为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用杠杆撬动石块时,总功是动力对杠杆做的功(\(W_{ }=F_1L_1\),\(F_1\)为动力,\(L_1\)为动力臂对应的移动距离)。 (二)实例辨析:区分三个功 以 “用动滑轮提升重 10N 的钩码,动滑轮重 2N,提升高度 0.2m,拉力 6N,绳子自由端移动 0.4m” 为例: 有用功:\(W_{ }=Gh=10N 0.2m=2J\)(克服钩码重力的功); 额外功:\(W_{é }=W_{ }-W_{ }=Fs-W_{ }=6N 0.4m-2J=2.4J-2J=0.4J\)(主要是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G_{ ¨}h=2N 0.2m=0.4J\),忽略摩擦); 总功:\(W_{ }=Fs=6N 0.4m=2.4J\)(实际拉力做的功)。 三、知识点 2:机械效率的定义与公式 (一)机械效率的定义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符号 “\(\eta\)” 表示,读作 “eta”)。 物理意义:机械效率反映机械对能量的利用效率 ——— 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额外功占比越小,机械的性能越好。 (二)机械效率的公式 基本公式:\(\eta=\frac{W_{ }}{W_{ }} 100\%\)(乘以 100% 是为了将比值转化为百分数,便于直观理解); 推导公式(以动滑轮为例): 因\(W_{ }=Gh\),\(W_{ }=Fs\),且动滑轮中\(s=2h\)(忽略摩擦时\(F=\frac{G+G_{ ¨}}{2}\)),则:\(\eta=\frac{Gh}{Fs} 100\%=\frac{Gh}{\frac{G+G_{ ¨}}{2} 2h} 100\%=\frac{G}{G+G_{ ¨}} 100\%\); 关键说明: 机械效率是比值,没有单位,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由于额外功始终存在(\(W_{é }>0\)),因此有用功始终小于总功(\(W_{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