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5543

第22课 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5630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堂,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无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及其成就,积累“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重点词语。 2.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 3.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重点) 4.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背后蕴藏的信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思辨能力。(重难点) 【课时安排】1或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初读课文 浏览勾画明结构 任务三 析·说明方法 任务四 总结概括 思考题目析情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假如有一天,我们这座城市突然被“定格”了,一千年后的人们,通过一张全景照片来研究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能看到什么? 能看到地铁口熙攘的人群,能看到网红店排起的长龙,能看到外卖小哥穿梭的车流……而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有一位画家张择端,就用他的画笔,为当时的首都汴京拍摄了一张巨幅的“全景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照片”里究竟拍了些什么,为什么它能让我们千年之后的人,依然心向往之,称之为一场“繁华”之梦。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文学常识】 【作者】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出处: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卷网-2004年版)。有改动。 背景:北宋末年,社会虽表面上是一片繁华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隐藏着很深的社会危机。张择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题意:本文就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这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而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字词清单】 【多音字】 【理解词语】 跋涉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遒劲 雄健有力。 题跋 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漕运 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舳舻相接 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春寒料峭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车水马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形态各异 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词语辨析】 任务二 初读课文 浏览勾画明结构 快速阅读课文,圈画每个段落的关键语句,完成表格并补充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完成下表。 策略: 1.看位置:关键句通常在段首或段尾 2.看内容及作用:引出说明对象;概括总结或提示内容;承上启下 3.看关键词: 副词或数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关联词 (不仅、而且……) 方位、方向、地点名词(东南西北,左中右……) 小结: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背景—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对画作主体内容的说明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任务三 析·说明方法 1.能准确识别并梳理文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2.能通过梳理与探究,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如何清晰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并有效地突出其“繁华”的核心特征。 3.鉴赏本文语言 【说明方法】 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